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刘曌地等实现多体量子速度极限

  •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极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刘曌地等人通过高精度地控制量子系统演化时间,直接测量了量子系统演化速度,实现了基于可观测量的多体量子速度极限。该成果10月31日...

第四届核电子学ASIC研讨会成功举行 [2016-07-10]

  2014年10月31日第四届核电子学ASIC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专家、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共计四十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安琪老师代表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开幕词,会议邀请了我校林福江老师和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李福乐老师等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与会者在此次研讨会上报告了本领域ASIC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此方向的技术发展和应...

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基于NV色心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研究... [2016-07-10]

  2014年10月1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教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研究员共同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基于NV色心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研究谱仪研制”实施方案可行性论证会在合肥正式启动。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曹凝副局长、姜言彬副处长、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王力为副处长、刘耀虎副处长出席了会议。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唐玉国所长、复旦大学陈张海教授、中科院化学所王春儒研究员、合...

中国科大在高能对撞物理实验中取得新成果 [2016-07-10]

  宇宙的起源一直都是物理学家致力探索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大爆炸“理论预言宇宙起源于时间诞生时刻的极高能量密度的爆发,在之后的百万分之数秒内,宇宙形成其最初形态。此时并没有组成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的原子或原子核出现,而是以夸克、胶子游离的形式存在,这就是科学家们试图在对撞机上利用高能核-核对撞重建的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在实验上找寻这种物质存在的证据就成为最为核心的问题。   中国...

中国科大实现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操控 [2016-07-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教授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非此即彼”(All-Versus-Nothing)框架下的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EPR)操控的实验验证,揭示了量子力学中一类新的非局域特性。这项研究成果9月3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他们以量子力学基本原...

我校人员发现全新的非线性电子散射现象 [2016-07-10]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陈向军教授研究组与罗毅教授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扫描探针电子能谱仪发现了全新的非线性电子散射现象,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 10 (2014) 753-757)上。    电子能量损失谱学是分析材料化学组成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测量电子的非弹性散射获得原子分子的信息。然而在常规的电子散射中,非弹性电子只占极少的比例,大多数电子是没有能量损失的弹性散射...

电驱动自旋电子原型器件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6-07-10]

  我院物理系博士生杨盛玮在多铁性异质结逆磁电耦合方面取得有意义的进展,在室温下实现了电场调控的非易失180º磁翻转。该工作成果以“Non-volatile 180º Magnetization Reversal by an Electric Field in Multiferroic Heterostructures”为题发表在材料类重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1402774)。该论文为李晓光教授课题组与清华大学

《2014年(第四届)全国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6-07-10]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2014年(第四届)全国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9月11-14日在清华大学顺利召开。此次会议充分展示、交流和总结我国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EPR、ESR或EMR)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巩固和促进我国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的发展、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及研制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电子顺磁共振谱议。   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