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2025春季学期物理学院师生共话本科教学

  • 4月16日下午,物理学院期中本科教学师生座谈会在热烈而融洽的氛围中展开,会议由教学院长张永生老师主持。校教学督导叶邦角、丁泽军、潘必才、王安民老师,物理学院副院长薛永泉、院党委副书记凌锋、院教学督导刘万...

我院宋克柱教授团队提出新型高速串行通信误码率理论模型 [2025-04-08]

近期,我院宋克柱教授团队在高速串行通信误码率理论建模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误码率建模方法。该成果近日以“Statistical Post-FEC BER Estimation of High-Speed Serial Links Subject to DFE Error Propagation”为题发表于电子工程领域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博士研究生陈卓为第一作者;宋克柱教授为通讯作者。高速串行通信技术是有线网络通信的基石,在数据...

中国科大在反铁磁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理论进展 [2025-04-01]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量子功能材料设计中心与物理系牛谦教授和乔振华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反铁磁体中预言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并可通过电场等方法调控体系的陈数。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18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1988年,Haldane提出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概念,即不施加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具有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体系展示出受拓扑保护的手性边缘态,其无耗散特性使其成为构建下一代高性能电子...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实现毫秒级可集成量子存... [2025-03-28]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可集成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团队原创的无噪声光子回波(NLPE)方案,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的存储时间从10微秒级提升至毫秒级,同时成功突破了传统光纤延迟线的效率。该成果3月26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光量子存储器作为克服信道损耗、构建大尺度量子网络的核心器件,其规模化应用需实现器件的集成化,从而达到小尺寸、低功耗的目标。自2011年以来,国际...

我院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可移动地面... [2025-03-20]

我院潘建伟、彭承志与我校上海研究院廖胜凯等,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百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在此基础上,联合团队和南非斯坦陵布什(Stellenbosch)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建立了量子密钥,完成对...

我院王安廷副教授课题组实现矢量涡旋光场的偏振和相位多维操控 [2025-03-19]

我院王安廷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单个几何相位元件的偏振和相位多维调控方法,成功实现了高阶矢量涡旋光束的产生和调控。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17日以“Generation of arbitrary vector vortex beam using a single q-plate”为题发表在光学领域知名期刊《Laser Photonics Reviews》上。自激光问世以来,对激光光场的多维度调控一直是光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与应用热点,其中自旋-轨道角动量协同调控下兼具多种物理特性的矢量涡旋光束...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柳必恒研究组在多测量与多输出场景下实现量子... [2025-03-05]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柳必恒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何琼毅研究组合作,首次在多测量与多输出场景下实现了量子随机性的实验验证,并揭示了贝尔非局域性仅在两测量时是设备无关地制备随机数的充分必要条件。该成果于3月3日以“Randomness versus Nonlocality in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Quantum Scenario”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随机数在信息安全、统计抽样和仿真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

我院潘建伟、陆朝阳、霍永恒等首次实现超越线性光量子计算损失容... [2025-03-05]

我院潘建伟、陆朝阳、霍永恒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效率超越可扩展线性光量子计算损失容忍阈值的高性能单光子源,相关综合指标达到了国际最先进水平,为未来实现通用光量子计算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2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光子作为量子信息处理的重要载体,具有速度快、室温操作、抗环境干扰强等优势,但光子易损失的物理特性一直是大规模光量子计算的核心挑战。理论表明,单光子源的效率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