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我院彭新华教授、江敏教授等利用超灵敏量子测量技术寻找新型自旋相互...

  • 我院彭新华教授、江敏教授等在自旋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将量子精密测量与核磁共振、最优滤波技术等相结合,针对多种超越标准模型的自旋相互作用开展了系统性搜寻实验,在观测窗口内将国际上的探测界限提升...

我院张斗国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全方向表面等离子体波照明器件 [2025-06-04]

近日,我院张斗国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题为“Large field-of-view plasmonic scattering imaging and sensing of nanoparticles with isotropic point-spread-function”的技术研究型论文。该研究依托微纳光学的光场调控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光子晶体和贵金属薄膜的全方向表面等离激元照明器件。研究团队利用一维光子晶体的动量空间调控特性,精准调控照明光的透射角度,并利用这一特性来全方向激...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柳必恒研究组首次观察到真高维多体量子非局域... [2025-06-03]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非局域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柳必恒研究组与瑞典隆德大学Armin Tavakoli博士团队合作,在实验上实现了高保真度高维多光子纠缠态制备,并首次观测到真高维多体非局域性的存在。该工作5月30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上。量子非局域性是量子力学最深刻的现象之一,揭示了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为量子信息的安全提供了保障。长期以来,非局域性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粒...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项国勇、侯志博研究组实现真多体非经典量子测... [2025-05-29]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真多体非经典量子测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项国勇、侯志博研究组和复旦大学朱黄俊研究组首次在理论上将真多体非经典性从量子态扩展到量子测量,并实验实现了基于二维光量子行走的真三体非经典测量,用于三拷贝量子态估计任务中;实验保真度超越最优二可分测量11个标偏。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2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非经典关联是量子世界区别于经典世界的核心特征,是量子力学...

我院王慧元教授研究团队发现矮星系的异常空间分布,对标准结构形... [2025-05-21]

我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王慧元教授研究团队在《自然》发表最新成果,首次在观测中发现弥散矮星系异常高的成团性,证实了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晕集聚偏置”(halo assembly bias)现象,并揭示其与矮星系演化及暗物质本质的深层关联。这项研究为理解星系形成机制和探索暗物质属性提供了重要观测依据。该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上。矮星系在宇宙中普遍存在、数量众多,但其由于亮度小、观测难,是以往天文观测研究中...

暗物质卫星“悟空”获得高精度高能宇宙线硼核能谱 [2025-05-21]

近日,我院常进院士领导的“悟空”号(DAMPE)科学团队在高能宇宙线直接观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学团队基于DAMPE在轨数据获得了10 GeV/n – 8 TeV/n硼核微分通量谱,首次发现了硼元素在182 GeV/n处能谱“硬化”的现象。该结果以“Observation of a Spectral Hardening in Cosmic Ray Boron Spectrum with the DAMPE Space Mission”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34, 191001 (2025))。杂志审稿人...

我院林毅恒教授等实验展示宇称对称性保护的量子现象 [2025-05-21]

我院自旋磁共振实验室林毅恒教授等人与理论合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吕新友、四川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宾倩合作,在量子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基于束缚离子体系,实验展示了量子拉比模型中宇称对称性保护的量子现象。该项研究揭示了对称性对量子系统的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基于对称性保护的量子器件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该研究结果于5月16日以“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Parity-Symmetry-Protected Phenomena in the Quantum ...

我院王慧元教授研究团队发现矮星系的异常空间分布,对标准结构形... [2025-05-21]

我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王慧元教授研究团队在《自然》发表最新成果,首次在观测中发现弥散矮星系异常高的成团性,证实了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晕集聚偏置”(halo assembly bias)现象,并揭示其与矮星系演化及暗物质本质的深层关联。这项研究为理解星系形成机制和探索暗物质属性提供了重要观测依据。该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上。矮星系在宇宙中普遍存在、数量众多,但其由于亮度小、观测难,是以往天文观测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