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关于2025年工程博士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综合考核通...
|
[头条新闻] 中国光学学会农业光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六届全国光学农业学术研...
|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史保森、周志远课题组实现量子椭圆偏振成像 [2025-04-12]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椭圆偏振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史保森教授、周志远副教授课题组将高品质偏振纠缠光源与经典偏振成像技术相结合,在弱光场下实现了对周期性分布各向异性材料双折射特性的观测,并且展示了在同等光强环境下,该系统相较于经典测量系统具备更高的探测准确度及抗杂散光干扰能力。这项成果于4月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偏振成像技术能够捕捉材料中与偏振相关的特性...
我院石发展、孔飞等实现基于金刚石量子传感的并行加速电子顺磁共... [2025-04-12]
我院石发展、孔飞等人开发了基于金刚石量子传感的并行加速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ParamagneticResonance, EPR)谱学方法,实现了自由基光化学反应动态过程的实时监测。这项成果最近以“Parallel Accelerated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Using Diamond Sensors”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具有纳米尺度的单自旋EPR探测能力,但单自旋检测通常耗时较长而难以观测EPR谱的动态变化过...
我院宋克柱教授团队提出新型高速串行通信误码率理论模型 [2025-04-08]
近期,我院宋克柱教授团队在高速串行通信误码率理论建模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误码率建模方法。该成果近日以“Statistical Post-FEC BER Estimation of High-Speed Serial Links Subject to DFE Error Propagation”为题发表于电子工程领域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博士研究生陈卓为第一作者;宋克柱教授为通讯作者。高速串行通信技术是有线网络通信的基石,在数据...
中国科大在反铁磁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理论进展 [2025-04-01]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量子功能材料设计中心与物理系牛谦教授和乔振华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反铁磁体中预言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并可通过电场等方法调控体系的陈数。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18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1988年,Haldane提出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概念,即不施加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具有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体系展示出受拓扑保护的手性边缘态,其无耗散特性使其成为构建下一代高性能电子...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实现毫秒级可集成量子存... [2025-03-28]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可集成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团队原创的无噪声光子回波(NLPE)方案,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的存储时间从10微秒级提升至毫秒级,同时成功突破了传统光纤延迟线的效率。该成果3月26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光量子存储器作为克服信道损耗、构建大尺度量子网络的核心器件,其规模化应用需实现器件的集成化,从而达到小尺寸、低功耗的目标。自2011年以来,国际...
我院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可移动地面... [2025-03-20]
我院潘建伟、彭承志与我校上海研究院廖胜凯等,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百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在此基础上,联合团队和南非斯坦陵布什(Stellenbosch)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建立了量子密钥,完成对...
我院王安廷副教授课题组实现矢量涡旋光场的偏振和相位多维操控 [2025-03-19]
我院王安廷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单个几何相位元件的偏振和相位多维调控方法,成功实现了高阶矢量涡旋光束的产生和调控。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17日以“Generation of arbitrary vector vortex beam using a single q-plate”为题发表在光学领域知名期刊《Laser Photonics Reviews》上。自激光问世以来,对激光光场的多维度调控一直是光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与应用热点,其中自旋-轨道角动量协同调控下兼具多种物理特性的矢量涡旋光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