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2025年国家奖学金公示通知
|
[头条新闻] 暗物质卫星“悟空”利用地磁场测得高精度正负电子能谱
|
我院陈仙辉院士团队何俊峰课题组在掺杂自旋-1/2反铁磁Mott绝缘体... [2025-11-09]
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理解材料体系随着掺杂由绝缘体向金属(以及超导体)转变的过程。然而,实验研究发现空穴掺杂和电子掺杂材料体系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现象,使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复杂。Sr₂IrO₄是一种自旋轨道耦合Mott绝缘体,在理论上可以用跟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类似的Hubbard模型描述,因此被视为可以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直接类比研究的材料体系。我院物理系何俊峰课题组依托陈仙辉院士团队,与国内外...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刘曌地等实现多体量子速度极限 [2025-11-05]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极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刘曌地等人通过高精度地控制量子系统演化时间,直接测量了量子系统演化速度,实现了基于可观测量的多体量子速度极限。该成果10月31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进展》上。从能量-时间不确定关系发展而来的量子速度极限从根本上决定了量子系统演化的最大速度,对于实现量子态的快速变换从而实现量子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之前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在...
我院秦胜勇教授与朱文光教授研究组揭示α-In2Se3本征缺陷导致双... [2025-11-05]
我院秦胜勇教授与朱文光教授研究组在二维范德华铁电材料α-In₂Se₃的本征点缺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与第一性原理计算,首次在原子尺度上精准识别出该材料中两种关键本征点缺陷——铟空位和铟反位缺陷,并揭示它们可诱导出独特的双极掺杂效应,为未来开发基于α-In₂Se₃的新型电子器件提供了关键理论与实验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以“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Characterization of Intrinsic Point D...
我院周经纬、荣星等实现基于超导量子芯片的暗物质搜寻新架构 [2025-11-01]
我院周经纬、荣星等人基于超导量子比特体系,提出一种可扩展的暗物质搜寻架构,并成功在多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完成了原理性实验验证。该研究成果以“Scalable architecture for dark photon searches: Superconducting-qubit proof of principle”为题,10月29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现代天文学与宇宙学观测表明,暗物质约占宇宙总质量的25%。近年来,以轴子和暗光子为代表的超轻玻色子暗物质成为备受关注的暗物质候选者。理...
我院袁军华和张榕京研究组揭示细菌表面捕获稳定性的新机制 [2025-10-28]
我院袁军华和张榕京研究组在细菌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发现鞭毛着生位置是决定推进型细菌表面捕获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并揭示了鞭毛钩(连接鞭毛丝与细胞体的柔性接头)弯曲方向的差异如何影响细菌的表面驻留行为。相关研究成果以“Flagellar location determines the stability of bacterial surface entrapment”为题,于10月27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细菌在自然环境中频繁遇...
我院曾长淦、李林研究团队揭示层间拖拽耦合在远程莫尔调控中的应... [2025-10-27]
近日,我院物理系曾长淦教授、李林副研究员研究团队在二维材料的莫尔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创新性地构筑了石墨烯与石墨烯莫尔超晶格的电双层结构,揭示层间拖拽耦合能够显著拓展莫尔势场的调控范围,从而实现动态远程莫尔调控。相关研究成果以“Long-range moiré tuning effect via inter-layer drag interaction”为题于10月20日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在二维层状材料体系中,通过人工堆垛构建莫尔超晶格...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陈耕等提出并实验验证基于测量的量子... [2025-10-21]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陈耕等人与复旦大学周游、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Alioscia Hamma等人合作,在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measurement-basedquantumcomputation,MQC)的魔术资源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首次提出了“注入魔术资源”(invested magic resources)和“潜在魔术资源”(potential magic resources)两个核心概念,如同为量子计算过程配备了精确的“标尺”和标准的“量杯”,揭示了量子计算优势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