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会议传承了前三次的学术宗旨,即通过这个系列年度会议,逐渐壮大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队伍,促进EPR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水平和学科交叉。虽然EPR是一门能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波谱学;然而,自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里,我国在本领域的专业性强、研究水平高的学术交流平台,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这种现状一直到2011年4月22-24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的《2011年(第一届)全国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学术研讨会》之后,才得到逐步的扭转,体现在2012、2013年会议的专题报告数量及其学术水平和与会人数的增加。
今年的年度会议设四个学术专题,共24个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的报告,内容涵盖自主EPR谱仪的研制进展,和EPR在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生命和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时,徐元植、陈宜宜、卢景雰等老一辈科学家回顾了我国EPR领域自建国初期至今日的发展历程。会议期间,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展开广泛地学术交流和讨论。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我国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应用研究和谱仪研制等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而且剖析当前相关研究所存在的瓶颈问题,探讨和凝炼国内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中的应用发展方向,探讨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三处杨俊林处长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对EPR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寄予厚望。
另一方面,为了丰富EPR人才储备与培养和夯实EPR支撑队伍的知识结构等,会议期间还穿插了三节EPR知识的专项培训课(约12小时),由苏吉虎教授主讲,向参加的老师和同学深入浅出地介绍EPR基本理论及其主要应用,并借助详实的EPR数据和文献,介绍如何对EPR谱图进行解析和模拟。通过培训,与会的师生均表示收获颇丰,也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参加此项培训活动的师生有70余人。
与会人员经过讨论,一致同意2015年的EPR年会由浙江大学主办。
2014年EPR年度会议参会人员合影
欲浏览本网站最佳效果,
请使用Chrome、Edge及最新版本IE浏览器,
1920x1080分辨率访问.
本站自适应平板、手机等移动设备.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物理学院
邮政编码:
23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