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2025年国家奖学金公示通知
|
[头条新闻]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陈耕等提出并实验验证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
|
中国科大构建新型的量子中继器 [2016-07-11]
我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量子中继方案。该实验室何力新研究组基于量子点双激发的级联过程,提出实现可扩展的量子点纠缠光源方案,可构建新型的量子中继器。该工作8月5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15, 067401(2015)]。 量子纠缠光源在量子通讯、量子计算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是量子信息处理中的重要资源。传统的纠缠光源主要由参量下转换过程实现。但这种纠缠光...
天文系举办2015基金委“星系和类星体”创新群体专题研讨会 [2016-07-11]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主办的2015 CfA@USTC Symposium on "SMBHs and Galaxies" 暨基金委“星系和类星体”创新群体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7月25日-27日在合肥举行。 星系和类星体的研究是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最前沿,越来越多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将这两个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两个方向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传统优势的研究领域,2014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资助。随着国际国内观测数据积累,相关领域...
近代物理系D0课题组在基本物理参数实验测量方面做出重要成果 [2016-07-11]
我院近代物理系杨思奇、韩良,在费米实验室D0实验中,完成轻夸克相关弱混合角sin2θW世界最精确测量,物理结果发表在Phys. Rev. Lett. 115, 041801(2015)上。 自然界存在电磁、强、弱、引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混合角sin2θW是表征弱作用、暨空间反演宇称破缺相对强度的基本物理参数,其数值必须通过以Z0玻色子为媒介的弱中性流宇称破缺实验测定。弱混合角最精确的两个实验观测来自于1980年代e+e-对撞机Z0质量峰实验,即欧洲...
中国科大在原位紫外纳米压印对准系统中取得重大进展 [2016-07-11]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亮教授课题组在紫外纳米压印原位对准系统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光学快报》[Opt. Express 23(14), 18518-18524 (2015)]。 在众多可能的传统光刻的可能替代技术中,纳米压印光刻技术由于高分辨率和低成本成为下一代光刻技术的领跑者。它采用传统的机械模具微复型原理来代替包含光学、化学及光化学反应机理的传统复杂光学光刻,突破了对特殊曝光束源、高精度聚集系统、极短波长透...
中国科大实现半导体超快量子控制非逻辑单元 [2016-07-11]
我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固态量子芯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固态量子芯片组郭国平教授、肖明教授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半导体量子点体系的两个电荷量子比特的控制非逻辑门。该成果于7月17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6, Article number: 7681)。 现代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为全电控的半导体芯片CPU。开发与之兼容的半导体全电控量子芯片是量子计算机研制的重要方...
中国科大设计出一类基于简并光腔系统的新颖量子模拟平台 [2016-07-11]
我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模拟方向取得重要创新性进展。该实验室的周正威、周幸祥、李传锋等人设计出一种特殊的一维级联简并光腔系统,通过对腔中具有轨道角动量自由度的光子进行探测,可以有效地模拟二维拓扑物理的各种现象。相关的研究工作7月6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6, Article number: 7704]。 量子模拟是量子信息领域一个非常重要而富有活力的研究方...
陈仙辉教授荣获2015年马蒂亚斯奖 [2016-07-11]
6月11日,2015年马蒂亚斯奖(Bernd T. Matthias Prize)宣布获奖名单,我校陈仙辉教授因发现超导体(Li,Fe)OHFe(Se,S)、Ybx(Me)yHfNCl (Me= NH3和THF)和doped phenanthrene,拓展了超导研究的材料体系,而获此殊荣。 本届获奖者还包括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Zachary Fisk教授。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该奖项将于今年8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