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六届物理与化学暑期夏令营物理分营通知
|
[头条新闻] 我院林毅恒教授团队实现多模量子纠缠态的耗散制备
|
我院在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 [2019-06-04]
我院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建立了在量子系统中实现基于非厄米哈密顿量的量子调控普适理论,并通过对金刚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单自旋体系中观测到宇称时间对称性破缺。该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parity-time symmetry breaking in a single spin system”为题,于5月3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上[Science 364, 878 (2019)]。实现对量子系统的调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第六届国际微结构气体... [2019-05-18]
2019年05月05-10日,第六届国际微结构气体探测器(MPGD)会议在法国拉罗切利(MPGD2019, La Rochelle, France)召开。MPGD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是MPGD领域顶级的系列学术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约150名MPGD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著名气体探测器专家微网格气体探测器(Micromegas)发明人Ioanis Giomataris、电子气体倍增器(GEM)发明人Fabio Sauli、国际MPGD研究机构-RD51合作组负责人等出
我院乔振华教授与国内外合作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2019-05-14]
从八十年代初在二维电子体系中发现至今,量子霍尔效应作为超导之外的另一个著名宏观量子现象在凝聚态物理中催生出了一个越趋活跃的研究领域。其内在本质,是将数学中的拓扑概念引入物理,超越了Landau根据对称性破缺理论对物质分类的传统标准,为近年的拓扑物态与拓扑材料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量子霍尔效应是否只存在于二维体系?这个基础问题从二维量子霍尔效应发现后不久即引起领域的关注。早在1987年,Bertrand Halperin从理...
超导量子计算在强关联纠缠体系的量子随机行走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 [2019-05-06]
我校潘建伟、朱晓波和彭承志等组成的超导量子实验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等理论小组,开创性地将超导量子比特应用到量子随机行走的研究中。该工作将对未来多体物理现象的模拟以及利用量子随机行走进行通用量子计算研究产生重要影响。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于5月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量子随机行走是经典随机行走在量子力学中的拓展,区别于经典随机行走,量子随机行走利用量子叠加态的特性,粒子在格点...
我院研究团队成功完成硅像素束流望远镜第二次DESY束流实验 [2019-05-03]
2019年4月15日至22日,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封常青副教授和邵明教授带领研究生赴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实验室(DESY),针对与DESY合作研发的新一代硅像素束流望远镜系统成功开展了第二次束流实验。 此次实验采用了基于有源硅像素芯片(ALPIDE)的六平面硅像素径迹探测器,配合触发模块和数据获取软件,首次搭建了完整形态的束流望远镜原型系统,并利用DESY 2-6GeV的高能
高精度深水油气地震勘探采集装备入选2019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 [2019-04-26]
4月24日,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正式开馆运营,开馆仪式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布了今年以来取得的部分重大科技成果。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琪教授、曹平副教授团队研发的高精度深水油气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成果入选,关键技术指标国际领先。石油勘探装备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整个石油工业的基础,属于典型的“大国重器”。中国石油消耗量世界第二,从2015年开始,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
我院发现首例磁星驱动的X射线暂现源 [2019-04-11]
我院天文系薛永泉教授研究组领衔的一项研究发现首例双中子星并合形成的磁星所驱动的X射线暂现源,证实了双中子星并合直接产物可以是大质量毫秒磁星,有力限制了中子星物态方程与磁场强度等基本物理。该研究成果以“A magnetar-powered X-ray transient as the aftermath of a binary neutron-star merger”为题,于4月1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上。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演化后期发生超新星爆炸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