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2025年优秀学生奖学金初评结果公示
|
[头条新闻] 我院曾长淦、李林研究团队揭示层间拖拽耦合在远程莫尔调控中的应用
|
暗物质卫星“悟空”获得高精度高能质子宇宙线能谱 [2019-09-28]
利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DAMPE)采集到的数据,DAMPE团队获得了40 GeV-100TeV高能质子宇宙射线能谱,该结果是目前国际上对10 TeV以上高能质子最精确的观测结果。相关成果于9月27日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我院黄光顺教授、张云龙副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科学数据分析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质子是宇宙线中丰度最高的成分,观测宇宙线质子,有利于研究银河系中宇宙射线的起源与加速机制。本次DAMPE合作...
我院许立新课题组在OAM光的非线性操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2019-09-25]
基于OAM复用技术的高维光通信技术可大幅度增加光子的信息携带量,提高光通信网络的信道容量,是未来光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高维复用光通信系统中,由于涉及多种OAM模式的时分、波分及模分复用,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难以对其实现有效操控,制约了高维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轨道角动量光的非线性控制一直是高维光通信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我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光纤与激光技术许立新课题组,首次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色散管理的新型...
我院在量子密钥分发实际安全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19-09-23]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的王双、陈巍、银振强、韩正甫等人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可以有效抵御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探测器控制攻击的方法,为提高实用化BB84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性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9月11日发表在权威期刊《Optica》上。量子密钥分发是量子信息领域实用化程度最高的技术,它在协议上允许异地通信双方共享信息论安全的密钥。由于实际器件的不完美,单光子探测器是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接收端最容易被攻击的核心器件...
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率先开展引力诱导量子... [2019-09-19]
我校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单位的人员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对一类预言引力场导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验检验。2019年9月19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线发布了该重要研究成果。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然而,任何试图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进行融合的理论工作都遇到极大困难。在目前已知的四...
我校在远距离量子通信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 [2019-09-07]
近日,我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刘洋与清华大学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等人合作,在发展快速高稳定性激光频率锁定技术与高计数率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的基础上,在3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实现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相关研究成果于9月5日(北京时间)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Phys. Rev. Lett. 123, 100505 (2019))。这项成果不仅完整实现了300公里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也验证了700公里以上...
我院天文学系在类星体中央引擎燃料供应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9-09-05]
我院天文学系活动星系核研究小组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极天文学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核区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提供吸积燃料的快速内流物质,完成了黑洞吸积物理图像的最后一块拼图,在黑洞吸积物理、活动星系、黑洞和星系共同演化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成果论文于9月5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类星体是20世纪60年代的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类星体位于一...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实现囚禁离子量子态快速高保真度读出 [2019-09-04]
近期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囚禁离子量子态读取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上同时实现了离子量子比特的快速、高保真度读取。该项研究成果于2019年7月22日发表在应用物理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离子阱可以稳定地囚禁离子阵列,离子之间的库仑力提供了长程相互作用,是量子信息研究的理想实验平台。实现可容错量子计算需要高质量的量子操作,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