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我院林毅恒教授团队实现多模量子纠缠态的耗散制备

  • 我院自旋磁共振实验室林毅恒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袁海东教授团队合作,在量子纠缠态制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利用离子阱系统的振动模式,在实验中演示可编程耗散工程方法,成功制备稳态的两模、三模和五模量...

我院在表面波光学显微镜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19-04-01]

表面波光学显微镜主要用于研究表面或界面处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样品表面或界面处的行为特征。目前常用的表面波光学显微镜是:利用金属(通常为金或银)薄膜负载的表面等离子体波(Surface Plasmons, SPs)作为照明光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显微镜(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croscopy, SPRM),它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细菌、病毒、DNA、蛋白质等生物体的无标记成像研究。但SPRM存在两个不足之处,限制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第一,由...

2019年超级陶粲装置(STCF)物理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召开 [2019-03-28]

2019年3月23日至24日,超级陶粲装置(STCF)物理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召开,共有来自国内13个高校和研究所的近40名专家学者出席参加。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和讨论在未来STCF项目上可能开展的物理课题以及相关的预研究工作。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郑阳恒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海平教授代表STCF项目组介绍了STCF项目的计划和进展。本次会议由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赴德国DESY顺利完成硅像素束... [2019-03-26]

2019年2月18日至24日,核探测与核电子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赴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实验室(DESY),针对与DESY合作研发的新一代硅像素束流望远镜系统开展了第一次束流实验,成功获取了关键实验数据,验证了该系统的探测器和读出电子学性能。重点实验室在2018年与DESY合作启动了该研发项目,计划基于一款由CERN研发的新型硅像素芯片(ALPIDE),实现对其现有的EUDET硅像素束流望远镜的升级。目标是在保持同等位置分辨(小于7μm)的...

我院袁军华张榕京课题组发现一类膜蛋白分子机器动力学新态 [2019-03-22]

近日,我院袁军华、张榕京课题组在生物分子机器领域取得新进展,发现一类膜蛋白分子机器(鞭毛马达)动力学过程中的一个全新状态:暗态。研究结果以“A hidden state in the turnover of a functioning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为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膜蛋白分子机器是一类重要的分子机器,以往一般采用荧光技术对其活体动力学进行研究。由于荧光漂白效应,对单机器的动力学很难做长时间观测,有可

我院首次实现非局域可观测量的量子测量 [2019-03-19]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小冶等人与来自欧洲的理论组合作,通过在量子测量中引入纠缠探针,首次实现了非局域可观测量的冯诺依曼(von Neumann)测量,并用来实验验证复合系统中有些情形下乘法规则会失效。该研究成果3月15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测量是量子力学最基本和核心的问题之一,根据冯诺依曼测量假定,量子测量会导致量子态坍缩到待测物理量的本征...

我院首次实验演示纠缠交换过程的自检验 [2019-03-11]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纠缠网络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陈耕等人把纠缠态的非局域性和Bell基测量定量的联系起来,从而首次实现了纠缠交换过程中Bell基测量的自检验。该研究成果3月8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纠缠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重要的资源。在构建量子纠缠网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制备高品质的量子纠缠态,还需要在节点之间进行高品质的纠缠交换,才能把各个节点纠缠起来。纠缠交换需要...

我校参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中WCDA一号水池注水试运行成功 [2019-03-08]

近日,我校参与的“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 -- LHAASO (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项目中水契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ater Cherenkov Detector Array,WCDA)一号水池注水试运行成功,这表明探测器、电子学和DAQ均正常工作,为下一步LHAASO 1/4探测器阵列的科学观测提供了有效保障。我校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一直参与LHAASO的预研及工程实施工作,负责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