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我院林毅恒教授团队实现多模量子纠缠态的耗散制备

  • 我院自旋磁共振实验室林毅恒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袁海东教授团队合作,在量子纠缠态制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利用离子阱系统的振动模式,在实验中演示可编程耗散工程方法,成功制备稳态的两模、三模和五模量...

我院在强散射环境OAM光通信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19-03-07]

近年来,光学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被广泛应用于经典通信和量子通信。光学轨道角动量在理论上提供了无穷多维度的正交基,可用于信息编码,基于OAM复用技术的光通信可提升通信速率。然而,在无线光通信中,当携带OAM的光束在空间中传输时,易受大气湍流、雾霾或空气中尘埃的影响,微粒的多重散射严重降低光束质量,导致接收端的光束成为随机散斑,这增加了通信的误码率。因此,在强散射条件下解决光信息...

我院在高维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19-03-05]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高维量子密码领域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韩正甫教授研究组利用量子态的不同自由度之间的映射方法,设计并实验验证了一种保真度和稳定性极佳的高维量子密钥分发方案。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2月27日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高维量子密钥分发利用高维量子态编码,可以在单个量子态上加载多于1比特的经典信息,从而有效提高安全密钥生成率;同时,高维量子密钥分发可以容忍更高的系统误码率,因此...

我院首次演示用集体测量减少测量对热力学演化的反作用影响 [2019-03-04]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测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rtí Perarnau-Llobet博士合作,在光子系统中首次实验演示使用集体测量(collective measurement)减少热力学中量子投影测量的反作用(back action)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3月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在热力学中,人们为了探求一个物理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的能量涨落,分别对...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9-03-01]

2019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在京召开“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专家解读会”,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主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科学通报》协办的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正式公布。我院参与研制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的科学成果“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 TeV附近的柺折”入选。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特邀了国...

首个自主研制的近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在南极昆仑站安装成功并投入... [2019-02-12]

红外观测是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长久以来,我国红外天文研究发展受限于优良台址和探测器的缺乏。随着近年来我国天文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中国天文界拥有红外天文观测能力的愿望也更加迫切。近期我国多项大型光学红外天文观测设备项目获得天文界支持,包括正在推进的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LOT(Large Optical/Infrared Telescope),南极2.5米光学/红外望远镜KDUST (Kunlun Dark universe Survey Telescope),南京大学2.5米

我院实现室温固态可编程量子处理器 [2019-02-01]

近日,我院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首次在室温大气条件下实现基于固态自旋体系的可编程量子处理器。该研究成果以“A programmable two-qubit solid-state quantum processor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为题,发表在2019年1月25日的《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 [npj Quantum Information 5, 9 (2019)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叠加性,能够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果获克利夫兰奖 [2019-01-31]

2019年1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Newcomb Cleveland Prize),以表彰该团队通过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推动大尺度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设立克利夫兰奖九十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该奖项将于2月14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