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我院周经纬、荣星等实现基于超导量子芯片的暗物质搜寻新架构

  • 我院周经纬、荣星等人基于超导量子比特体系,提出一种可扩展的暗物质搜寻架构,并成功在多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完成了原理性实验验证。该研究成果以“Scalable architecture for dark photon searches: Superconductin...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现循环式宇称时间对称量子模拟器 [2020-06-13]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非厄米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唐建顺、王轶韬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循环式宇称时间(PT,parity-time)对称量子模拟器的构建,并基于该模拟器观测到量子态在PT对称系统中的动态演化行为,为深入研究非厄米量子物理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平台。该成果于2020年6月11日发表于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T对称系统是一类由满足宇称时间反演不变的动力学哈密顿量所控制的物理系统。与...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采用真空光镊实现单个微纳粒子质量和位置的高... [2020-06-11]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高灵敏光学检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孙方稳教授小组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团队合作,基于真空光镊系统实验实现了高精度全光学的质量和位置测量。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学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光学检测已经成为当前科学以及应用领域最精密的测量方法,在时间、频率、位置等精密测量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于光力相互作用,光学还实现了高灵敏度力学及相关物理量的测量,例如引...

我院杜江峰院士研究组实现千赫兹级谱线分辨率的单自旋顺磁共振 [2020-06-09]

我院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提出并实验实现了一种基于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传感器的高分辨顺磁共振探测方法,获得了千赫兹(kHz)谱线分辨率的单自旋顺磁共振谱。该研究成果以“Kilohertz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single nitrogen centers at zero magnetic field”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上[Science Advances 6:e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现通讯波段碳化硅色心的室温自旋操控 [2020-06-04]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碳化硅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王俊峰等人与其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碳化硅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温相干操纵,并且实现了单个NV色心的可控制备和光探测磁共振谱的探测。这种色心的发光波长在通讯波段,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网络中具有重要用途。该成果于2020年6月1日发表于国际物理学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专题报道。具有通讯波段荧光...

我院潘建伟院士及其合作者在《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量子保密通信... [2020-05-27]

5月26日,我院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徐飞虎、张强,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多伦多大学Hoi-Kwong Lo等,应邀在国际物理学权威综述期刊、美国物理学会的《现代物理评论》(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上发表题为“基于现实器件的安全量子密钥分发”(Secur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with realistic devices)的长篇综述论文。该论文系统阐述了量子密码的原理、理论和实验技术,并指出,经过全球学术界三十余年的共同努力,

我院杜江峰院士研究组在分子的量子纠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20-05-25]

我院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合作,在离子阱体系实现带电原子和带电分子的联合调控,首次制备了单原子和单分子之间的量子纠缠态,并且通过定量表征手段,确定产生的量子纠缠超过临界阈值。该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为题于5月2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这项成果对于未来考虑使用分子进行量子信息处理有重要推

我院李晓光团队在高储能电介质电容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0-05-15]

我院李晓光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沈洋教授课题组在高储能密度柔性电容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者成功找到了一种可以大幅度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击穿电场强度和介电储能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可推广至不同的柔性聚合物电介质材料,为今后高储能电容器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该成果以“Negatively Charged Nanosheets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Energy-Storage Capability of Polymer-Based Nanocomp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