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2025-2026学年郭沫若奖学金初评结果公示
|
[头条新闻] 我院袁军华和张榕京研究组揭示细菌表面捕获稳定性的新机制
|
我院潘建伟院士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安全时间... [2020-05-12]
我院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飞虎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为未来构建安全的卫星导航系统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于2020年5月1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自然·物理》上。高精度时间传递是日常生活中导航、定位等应用的核心技术。现阶段广泛采用的时间传递技术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时间传递、光纤网络时间传递等方案。近年来,时间传递的安全性得到了广泛关...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多体模拟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2020-05-11]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里德堡原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丁冬生教授与英国杜伦大学的Charles. Adams教授等合作在实验上实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多体自组织模拟,主要研究成果于2020年4月29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知名期刊Physics Review X上。自然界有很多现象本质上遵循多体物理的演化规律,比如大树如何生长、晶体如何自发生成、病毒细胞如何积聚并最终发展成病毒体以及通过社会网络交互性感染人类等,这些由于多体...
我校STAR组在高能核物理实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0-05-0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唐泽波、张一飞课题组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等单位合作,在RHIC-STAR国际合作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在RHIC能区观测到粲重子Λc相对粲介子D0产额的增强现象。这一现象表明重味夸克在极端高温高密的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有不同于冷核物质中的强子化机制,对深入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
我院在质子形状因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0-04-30]
我院博士后研究员夏磊、特任副研究员周小蓉与校友王雅迪博士等组成的研究团队,用能量扫描的方法精确测量了过程的玻恩截面和质子的电磁形状因子,得到了精度最高的实验结果。该研究属于北京谱仪BESIII QCD物理课题,科大鄢文标副教授担任t-QCD物理组召集人之一,科大团队在相关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些结果为研究重子的产生机制和内部结构提供了高精度的实验数据,引起相关领域理论家的关注。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 Rev. Lett. ...
中国科大在铁电量子隧道结亚纳秒超快忆阻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20-03-19]
我院李晓光团队一直致力于铁性隧道结信息存储原型器件研究,在磁电耦合、超快、多阻态、低功耗、非易失信息存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近日,该团队基于铁电隧道结量子隧穿效应,实现了具有亚纳秒信息写入速度的超快原型存储器,并可用于构建存算一体人工神经网络,该成果以“Sub-nanosecond memristor based on ferroelectric tunnel junction”为题在线发表《自然通讯》杂志上(Nat. Commun.)。在大数据时代...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实现相距一公里的高维量子纠缠分发 [2020-03-14]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通信实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与暨南大学李朝晖教授,中山大学余思远教授等合作,首次实现公里级三维轨道角动量的纠缠分发。该研究成果于2020年3月12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光学期刊Optica上。量子纠缠作为量子通讯、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等量子信息过程的重要资源,其长距离分发对于量子技术的实用化及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的检验至关重要。高维系统拥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强的抗窃听能...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实现高性能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 [2020-03-08]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等人采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备出高保真度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并基于自主研制设备首次实现稀土离子的电子自旋及核自旋相干寿命的全面提升。相关成果分别于2月20号和28号发表在著名物理学期刊Optica和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量子存储器是构建量子网络的核心器件,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信道损耗从而拓展量子通信的工作距离并且可以整合分处异地的量子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