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我院周经纬、荣星等实现基于超导量子芯片的暗物质搜寻新架构

  • 我院周经纬、荣星等人基于超导量子比特体系,提出一种可扩展的暗物质搜寻架构,并成功在多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完成了原理性实验验证。该研究成果以“Scalable architecture for dark photon searches: Superconductin...

我院徐宁教授研究组和邓友金教授研究组在非平衡刚性逾渗研究中取... [2020-06-28]

我院徐宁教授研究组和邓友金教授研究组合作,在堵塞(Jamming)转变对应的刚性逾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2020年6月24日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逾渗(Percolation)最初用来表征流体在多孔无序介质中的流动:当空隙被随机堵塞到一定程度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停止流动而发生逾渗相变。逾渗相变在很多体系中都会出现,是一类普遍存在的临界现象。热力学平衡体系的逾渗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

我院徐宁教授研究组在玻璃形成能力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0-06-28]

我院徐宁教授研究组在双组分材料体系的玻璃形成能力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2020年6月2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液体在快速降温或加压的情况下会避开结晶而形成过冷液体,并可能在更低的温度下形成玻璃。玻璃是典型的非晶固体,结构与液体相似,在形成过程中也没有典型的相变特征,因此,玻璃的本质是长期困扰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界的一个难题。几乎所有的液体在特定条件下都可以形成玻璃,...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实现硅基自旋量子比特寿命的高效调控 [2020-06-26]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延长硅基自旋量子比特寿命(弛豫时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固态量子计算研究组郭国平教授、李海欧研究员等人与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王桂磊副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姜弘文教授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胡学东教授,以及本源量子计算公司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硅基自旋量子比特弛豫的强各向异性:通过改变外加磁场与硅片晶向的相对方向,可以将自旋量子比特寿命提高两...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验揭示“量子柴郡猫”的量子特性 [2020-06-24]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物理基础问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许小冶等人与南开大学陈景灵教授合作,首次实现光子的偏振与其本体分离,进而实现两个光子偏振的无接触交换,揭示了“量子柴郡猫”的独特量子特性,加深了人们对“什么是物理实在”这一物理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该成果于6月15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上。经典世界中物体的物理属性,如质量、体积等,与物体的本体是不可分离的。然而在量子...

我院微纳光学与技术课题组利用光学天线实现亚纳米位移的光学测量 [2020-06-22]

我院微纳光学与技术课题组在纳米位移光学测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课题组鲁拥华副教授和王沛教授利用光学天线与空间结构光场相互作用实现了亚纳米位移的测量,研究成果于2020年6月16日发表于国际知名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4, 243901]光学方法进行位移的精密测量具有精度高、非接触等特点,基于光场相干性进行纵向位移测量可以实现激光雷达、激光测距、微小震动测量等,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已经...

我国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我院潘建... [2020-06-19]

我院潘建伟、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和模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理论上提出并实验实现原子深度冷却新机制的基础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实现了1250对原子高保真度纠缠态的同步制备,为基于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规模化量子计算与模拟奠定了基础。北京时间6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线发布了该研究成果。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计算和模拟被认为是后摩尔时代推动高速信息处理的颠覆性技...

“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2020-06-16]

我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牛津大学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团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该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