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2025-2026学年郭沫若奖学金初评结果公示
|
[头条新闻] 我院周经纬、荣星等实现基于超导量子芯片的暗物质搜寻新架构
|
我院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王亚等人与理论合作... [2020-07-30]
我院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王亚等人与理论合作者北京大学刘雄军等合作,在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体系的量子模拟实验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利用量子淬火动力学在实验上模拟了凝聚态体系中尚未观测到的三维手性拓扑绝缘体,并第一次对体内和表面的拓扑物理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该研究成果以Quantum simulation for Three-Dimensional Chiral Topological Insulator为题,发表在近期的《物理评论快报》上&nbs...
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参与研制的火星MINPA探测器随“天问一号”成... [2020-07-27]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与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的空间有效载荷研制平台合作,参与研制其中的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MINPA)探测器。 国家重点实验室安琪教授团队承担了MINPA项目中的飞行时间测量FPGA的研制工作,其中封常青教授负...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验实现最优量子纠缠态检验 [2020-07-21]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验实现了最优效率的多光子纠缠态检验,该团队李传锋、陈耕、许小冶等人构造了一种新的纠缠态测量方法,可以快速检验出实际制备的多体纠缠态相对于目标纠缠态的保真度,测量精度达到海森堡极限,更重要的是该方法所需测试样本数不会随着纠缠态规模增大而增加。该研究成果7月17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纠缠是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研究中重要的资源,制备高质量的纠缠态是实现众多量子信...
我院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在实用化量子度... [2020-07-20]
我院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在实用化量子度量方案的实现上取得重要进展。该室彭新华教授与理论合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ile Gu教授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实用化的量子度量探针态优化方案,为实现大尺度量子系统中最优探针态的制备提供了一种可扩展的方法。该研究成果以“Probeoptimization for quantum metrology via closed-loop learning control”为题,于2020年7月1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pj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找到量子磁力仪测量磁场矢量的最终理论精度极... [2020-07-13]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重要理论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香港中文大学袁海东教授在量子磁力仪同时测量磁场矢量三个分量的平行纠缠方案中,找到了平衡不同参数测量精度间的最小制衡方法,首次给出同时测量磁场矢量三分量的最终理论精度极限。该研究成果于7月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磁力仪研究磁场测量的最高精度,是量子精密测量的一个重要应用。在数十年研究中,人们已...
我院杜江峰、石发展、王亚等人提出并实现纳米尺度电探测新方法 [2020-07-03]
我院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石发展、王亚等人在金刚石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并通过实验实现了一种以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单自旋为量子传感器(以下简称“金刚石量子传感器”)的电探测方法,并首次通过磁抑制的NV色心实现了金刚石近表面电噪声信息的提取,为金刚石量子传感器在电探测方向的应用提供新的途径。该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形式发表在近期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Nanosc...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任希锋副教授等人及合作者在集成量子纠缠光源... [2020-06-29]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任希锋副教授等人与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团队,及香港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高维、多光子量子纠缠光源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6月26日,研究成果以Metalens-array-based high-dimensional and multi-photon quantum source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随着光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有的量子光源制备方案在提高纠缠维度以及纠缠光子数方面都面临着光学系统复杂、可集成度低、稳定性弱等问题,已经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