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常进校长作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 7月11日下午,校长、党委副书记常进在东区物质科研楼三楼报告厅,讲授《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进学校事业新发展》专题党课。物理学院党委全体在校教工党员,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生党...

STAR国际合作组首次测量到超子的整体极化效应 [2017-08-15]

    最近,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者在内的中国科学家参加的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STAR国际合作组在重离子碰撞中首次观测到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整体极化”(global polarization),发现碰撞产生的Lambda超子相对于碰撞反应平面存在明显的自旋极化。STAR国际合作组的该研究成果于8月3日作为封面发表在《自然》杂志上【Nature 548, 62-65 (2017)】。在这个实验中,我校研制的新型M

STAR国际合作组首次测量到超子的整体极化效应 [2017-08-15]

 最近,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者在内的中国科学家参加的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STAR国际合作组在重离子碰撞中首次观测到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整体极化”(global polarization),发现碰撞产生的Lambda超子相对于碰撞反应平面存在明显的自旋极化。STAR国际合作组的该研究成果于8月3日作为封面发表在《自然》杂志上【Nature 548, 62-65 (2017)】。在这个实验中,我校研制的新型MRPC-TOF探测器大大提

“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 圆... [2017-08-11]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至此圆满实现预先设定的全部三大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大在基于星座的量子通信实验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17-07-27]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张强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km)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在信道损耗和噪声水平方面有效验证了未来构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间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相关成果 Long-distance free-spac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in daylight towards in

宇宙黑暗时代再电离研究获重要突破 [2017-07-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俊贤教授自2012年发起组织的由中国、美国、智利三国天文学家参加的“宇宙再电离时期的莱曼阿尔法星系”(英文缩写LAGER)研究项目在宇宙再电离研究领域获突破性进展。该项目使用智利CTIO天文台4米口径望远镜上的超大视场暗能量相机,通过专门定制的窄带滤波片,系统搜寻宇宙黑暗时代莱曼阿尔法发射线星系(红移~7.0),他们观测获得了一个宇宙早期(大爆炸后约8亿年,约为宇宙当前年龄6%时)的星...

中国科大在热密核物质性质的定量研究中迈出重要一步 [2017-05-27]

    宇宙“大爆炸“理论预言宇宙诞生初期存在夸克胶子解禁闭的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从21世纪初至今很多重离子对撞实验支持QGP的存在,但对这种热密核物质的性质并不清楚,只能定性的了解其强耦合的流体特征,其定量的测量非常缺乏,因为这对实验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实验的设计也非常复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副教授张一飞,博士生谢冠男、周龙和陈小龙联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基于遥远星光的随机数产生 [2017-05-26]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张强、范靖云等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探测遥远星光的随机数产生器, 并提出运用该随机数产生器实现无漏洞贝尔不等式实验检验的可行性方案。此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18, 140402(2017)]。随机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在科学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