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六届物理与化学暑期夏令营物理分营通知
|
[头条新闻] 我院林毅恒教授团队实现多模量子纠缠态的耗散制备
|
量子网络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我校首次实现全光量子中继 [2019-06-30]
我校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陈宇翱、徐飞虎等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全光量子中继器的原理性验证,为构建远距离光纤量子网络开辟了新途径。该成果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权威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在线发表。在远距离量子通信的过程中,信道传递的量子态往往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加而指数减少,这极大地限制了量子通信的有效传输距离。如何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研究的热点。目前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其一是在几乎真空,量子信号损耗...
我院在医学电阻抗成像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2019-06-26]
我院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在无损医学电阻抗成像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该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图像重构框架成功实现了无损医学电阻抗图像在多个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期的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上,包括2篇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Imaging和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观测到杨氏双缝实验中非局域的动量传递 [2019-06-17]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等人与其合作者利用玻姆动量概率分布来量化杨氏双缝中“which-way” 测量对光子动量产生的扰动,首次实验观测到非局域的动量传递,验证了光子动量改变量与干涉条纹可见度之间的量化关系。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6月14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当人们对光子进行“which-way” 测量来识别它具体从哪个狭...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远程量子密钥分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9-06-14]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远程量子密钥分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陈巍、银振强、王双、韩正甫等首先在理论上提出了免相位后选择的孪生场量子密钥分发(QKD)协议,该协议显著降低了孪生场类协议的实现难度。基于这一协议,该研究组突破了孪生光场制备和长距离光纤信道相位补偿两项技术,在300公里光纤上,首次完成了不受无中继QKD协议密钥生成率上界(线性界)限制的高密钥生成率实验,为无中继长距离城际量子密钥分配网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实验实现噪声适应的纠缠态探测 [2019-06-13]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纠缠探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柳必恒研究组与德国汉诺威大学的合作者们基于局域不确定关系的违背和局域噪声层析,构造出噪声适应的纠缠目击方法,在光学系统中成功进行了噪声条件下纠缠态的探测。该研究成果于6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纠缠是实现量子加密、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各种量子信息技术的关键资源,如何有效判定一个态是否为纠缠态是量子信息领域...
我院杜江峰、彭新华团队实验验证新型量子不确定性等式关系 [2019-06-12]
近日,我院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彭新华与理论合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麻志浩等,实验验证了新型量子不确定性等式关系。该研究成果以“Uncertainty equality with quantum memory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为题发表在2019年5月17日npj Quantum Information 期刊上 [npj Quantum Information 5, 39 (2019) ]。不确定性关系是量子物
我校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19-06-10]
我校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姚星灿与清华大学翟荟、人民大学齐燃、张芃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观测到了极宽的d波势形散射共振,并间接证明了d波分子超流的存在。这一实验发现为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研究高阶分波相互作用主导的少体及多体量子物理铺平了道路。近期,该成果以长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物理》(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