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我院林毅恒教授团队实现多模量子纠缠态的耗散制备

  • 我院自旋磁共振实验室林毅恒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袁海东教授团队合作,在量子纠缠态制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利用离子阱系统的振动模式,在实验中演示可编程耗散工程方法,成功制备稳态的两模、三模和五模量...

我校在超冷分子量子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19-08-22]

我校潘建伟、赵博等在超冷分子量子调控中取得重要进展。在该研究中,他们在制备振动转动基态的分子过程中,观测到共振受激拉曼绝热通道和失谐受激拉曼绝热通道之间的干涉,向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拟迈进了重要一步。近日,这一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超冷原子分子因其高度可控性,一直以来是量子模拟研究的理想候选。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拟利用高度可控的量子系统来模拟复杂的难于...

我校首次实现高维度量子隐形传态 [2019-08-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塞林格小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高维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这是自1997年实现二维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以来,科学家第一次在理论和实验上把量子隐形传态扩展到任意维度,为复杂量子系统的完整态传输以及发展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论文以编辑推荐的形式于8月15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包括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s杂志、英国物理学会...

我校在高性能单光子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9-08-12]

我校潘建伟、陆朝阳、霍永恒等和中山大学余思远小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小组、德国维尔兹堡大学Hofling小组以及丹麦科技大学Gregersen等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椭圆微腔耦合实现确定性偏振单光子的理论方案,并在窄带和宽带两种微腔上成功实验实现了确定性偏振、高纯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单光子源,为光学量子计算特别是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霸权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论文以长文形式于近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我院在超导量子临界现象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9-08-07]

近期,我院近代物理系刘国柱副教授课题组在凝聚态体系中量子临界现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个在量子临界体系中实现衍生超对称的必要条件,为在凝聚态物理中找寻有效超对称提供了有价值的限制和理论指导,相关的研究结果以“Absence of emergent supersymmetry in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ritical points in Dirac and Weyl semimetals”为题,于2019年7月22日发表于npj Quan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实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一般信道参数测量 [2019-08-06]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香港中文大学袁海东教授在一般非对易信道参数测量中,通过量子控制主动调控非对易的量子信道,国际首次以海森堡精度实现一般非对易信道参数的测量。该研究成果于7月2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精密测量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前,传统精密测量技术中最先进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已经达到了传统方法的精...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研制24个超导量子比特处理器演示量子模拟... [2019-08-02]

我校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超导量子实验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理论小组,在超导量子计算实验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一个集成了24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处理器上,通过对超过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高精度相干调控,实现了 Bose-Hubbard 梯子模型多体量子系统的模拟。该研究成果于7月3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超导量子计算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实用化量子计算的方案之一,因而备受关...

LHAASO WCDA二号水池20''PMT电子学样机通过鉴定 [2019-07-01]

近日,LHAASO WCDA二号水池20’’ PMT电子学样机顺利通过鉴定。针对WCDA第二水池探测器更改为20’’ MCP PMT的情况,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负责人:安琪;总工程师:赵雷;副总工程师:曹喆)在第一水池工程执行的同时,完成了WCDA第二水池20’’ PMT电子学方案、原理样机及工程样机的设计和测试。鉴定委员会认为此样机各项性能指标都已达到WCDA二号水池的工程应用要求,顺利通过鉴定,基于此鉴定,LHAASO工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