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2025年国家奖学金公示通知
|
[头条新闻]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陈耕等提出并实验验证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
|
我院杜江峰、石发展、孔飞等发展纳米金刚石量子传感技术实现原位... [2023-10-14]
我院杜江峰、石发展、孔飞等人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单个纳米金刚石内部的氮-空位色心(Nitrogen-Vacancy center, NV center)进行量子传感,克服颗粒随机转动问题,在原位条件下探测到了溶液中顺磁离子的磁共振谱。该项研究成果以“In situ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using single nanodiamond sensor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生理原位条件下对分子进行探测解析,是生...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课题组在人工神经元突触的量子成像取得... [2023-10-13]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课题组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邹崇文课题组合作,制备了基于二氧化钒(VO2)相变薄膜的类脑神经元器件,并利用金刚石中氮-空位(NV)色心作为固态自旋量子传感器探测了神经元突触在外部刺激下的动态连接,展示了类脑神经系统中多通道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这项研究成果近日以“Quantum imaging of the reconfigurable VO2synaptic electronics for neuromorphic computing”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
我院参与南海中微子望远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2023-10-12]
近日,南海中微子望远镜项目“海铃计划”发布蓝图。该项目的预先研究成果及基于此的概念设计于10月9日发表在《自然·天文》杂志。我院及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唐泽波、江琨、缪鹏、林箐等在光电倍增管性能研究、电子学研制方面和模拟与重建算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微子不带电,并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可以轻松穿过致密的宇宙,在复杂的天体环境中保持其原有的能量和方向,是研究极端宇宙的重要信使。“海铃计划”由上海...
我院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研究团队实现“九章三号”光量子计... [2023-10-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科研人员设计了时空解复用的光子探测新方法,构建了高保真度的准光子数可分辨探测器,提升了光子操纵水平和量子计算复杂度。根据公开正式发表的最优...
重大突破!我国自主深水油气勘探装备完成国内首次超深水作业 [2023-10-11]
10月3日,中国海油“海洋石油720”大型物探船携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深水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在南海首次完成3000米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这是我国自主装备首次对超深水海底地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地震勘探作业,并发布了我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海经”系统由自主研制的震源控制、拖缆采集、综合导航以及定位与控制等多种装备组成,其中拖缆采集系...
我院蔡振翼、王俊贤研究组揭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辐射能谱的新规律 [2023-10-05]
我院天文学系蔡振翼副教授和王俊贤教授,通过研究类星体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的极紫外辐射能谱,发现其与类星体本征亮度无关,推翻了该领域的传统认识,他们进一步发现类星体的平均极紫外能谱远比经典吸积盘理论预期更软,对经典吸积盘辐射模型给出了严重挑战,有力地支持了具有普遍盘风的吸积模型。10月5日,相关成果以“A universal average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for quasars from the optical to the extreme ultravio...
我院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曹原等实现远距离测量设备无关的自由... [2023-09-24]
近日,我院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曹原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远距离测量设备无关的自由空间-光纤混合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实验,并此基础上完成了白天高背景噪声条件和卫星-地面多普勒频移补偿等验证。相关成果于2023年9月6日(北京时间)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 [Phys. Rev. Lett. 131, 100802 (2023)]。这项成果全方位验证了星地间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