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我院戴子高、彭承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对外公布,我院戴子高、彭承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我校徐铜文、舒歌群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2025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2010年十大科技进展 [2016-07-09]

  在刚刚结束的物理学院2010年终总结教授大会上,投票评选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2010年度十大科研进展,此次评选活动旨在促进全院科研及学术工作交流。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 量子关联与纠缠动力学的实验取得重大进展  (主要完成人:许金时、郭光灿等)   在量子信息科学发展的初期,人们认识到纠缠是量子信息技术优越性的关键所在。然而随着近几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了一个更普遍的概念—关联,它反映了量子态各...

我院校友荣刚获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6-07-09]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校764校友、高能所荣刚研究员主持的项目“BES-II DD-bar 阈上粒子(3770)非DD-bar衰变的发现和D物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荣刚为第一完成人。   该研究首次发现DD-bar阈上粒子的非DD-bar衰变:ψ(3770)→J/ψπ+π-,揭示了DD-bar阈上粒子可以通过强作用衰变到J/ψπ+π-的...

我院两项成果获得科技部评选的“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6-07-09]

  1月18日上午,由中国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开展的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在京揭晓。我院两项成果“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发现首个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和“实验实现最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RHIC-STAR实验成果“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发现首个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我院粒子科学与技术中心RHIC-STAR合作组成员是该成果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我校粒子科学...

“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 [2016-07-09]

  1月19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55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瀚霖杯”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中国科大与清华大学联合小组完成的“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也是我校2003年以来连续第八年有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

我院2010年科研经费突破亿元 [2016-07-09]

  2010年,物理学院科研工作有了进一步提升。全年到校的竞争性经费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419亿元,同比增长53.7%。其中物理系776.85万元,近代物理系7296.9万元,天文学系639.6万元,光学与光学工程系5475.8万元。按项目来源分,来自科技部“973”项目经费4332万元,“863”项目682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42万元,中科院项目1830.4万元,军工和其他省部级项目4502万元。

我院一成果入选2010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2016-07-09]

  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以及科技日报读者参与评选的2010“福田汽车杯”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昨日揭晓。中国科大与清华大学联合小组的“我科学家首次实现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榜上有名。   今年6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光子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成功实现16公里的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研究成果,比此前的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

近代物理系D0课题组在对超对称R宇称破缺共振态测量上做出重要成... [2016-07-09]

  我校理学院近代物理系D0课题组,在费米实验室Tevatron对撞机上完成了超对称中微子R宇称破缺e+m共振态实验研究。物理结果发表在Phys. Rev. Lett. 105, 191802 (2010)。   这一物理工作的主要分析人为我校05级本科生丁鹏飞,主要物理分析立足国内完成,为其大学生研究计划设定课题。丁鹏飞同学为此获得合作组single Paper Authorship资格,这是D0国际合作组由本科生获得作者资格的特例。丁鹏飞获得2008年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