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活动

美遇科大 | 点亮科学之光:物理学院中秋花灯节照亮科学家精神传承之路


928日,物理学院成功举办了 “中秋花灯节”。本次活动以“科学之美、品德之美”为主题,融合中秋传统文化与科大科学家精神,通过知识竞赛、灯谜互动、花灯制作、评比展示等环节,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充满趣味与温度的文化体验。这不仅是一场节日的欢聚,更是一堂别样的思政课,同学们在亲手制作的花灯上,绘就了科大人独有的浪漫与传承。

溯源:月光下的“科学家精神宣讲”

活动伊始,没有喧闹的开场,物理系团总支张倩以一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将大家带入宁静的夜晚:“同学们,因为头顶这轮照耀了华夏五千年的明月,今夜我们齐聚于此。古人见它,产生了‘嫦娥奔月’的浪漫想象;而一代代科学家见它,则开启了‘可上九天揽月’的求真征程。中秋,源于上古的祭月习俗,是对宇宙的原始崇拜;而科学,则是这种崇拜最极致的现代延伸。”

随后,张倩带领大家回顾了严济慈、钱学森、郭永怀三位与科大血脉相连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与辉煌成就。当讲到严济慈在巴黎大学夜以继日地钻研,一年即获硕士学位的勤奋;当再现钱学森在听证会上那句“我忠于中国人民”的铿锵之声;当描述郭永怀在空难时与警卫员紧紧相拥,以血肉之躯护住绝密文件的壮烈——现场鸦雀无声。那些书本上的铅字,化作了有温度、有重量的科学家精神故事。这第一环节,为整个夜晚定下了基调:我们手中的花灯,要映照的不仅是佳节团圆,更是那份“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的赤子担当。

 

交融:当量子力学写入灯谜

如果说科学家精神宣讲是“承古”,那么接下来的灯谜环节便是“启今”。你说我猜”游戏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郭沫若广场”等校园地标,迅速点燃了现场的热情。而真正将气氛推向高潮的,是那几道别出心裁的“科学灯谜”。其中一道谜面“千里月下同心照,两粒相牵意未遥”,被巧妙地道出“量子纠缠”的谜底。出题人分享了解析:“无论相隔千里,粒子状态瞬间关联,这不正像中秋之夜,我们与远方亲人‘千里共婵娟’的深深羁绊吗?”。

 

古老的谜语形式,被注入了最前沿的科学灵魂。智慧的火花在会场四处迸溅,掌声与欢笑此起彼伏。这不仅是游戏,更是科大人将知识融入生活、将理性与浪漫完美结合的独特表达。

猜谜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成为了一场对科学知识、想象力和文化底蕴的综合考验。每当有人猜中,现场便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科学的种子,在欢乐的氛围中悄然播撒。

创造:以科学精神之名绘一盏不灭的灯

本次活动的核心——花灯制作环节,是一场有着科学之美的“美的创造”。

桌上素净的花灯、缤纷的颜料和画笔,等待着被赋予灵魂。在了解完科大科学家精神及中秋各地“烧斗香” “舞火龙” “玩兔爷”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后,同学们的创作灵感喷薄而出。桌上铺开了素面花灯、画笔和颜料,同学们三人一组,五人一群,开始将内心的构思付诸笔端。

有人画下了彩色的校徽,象征学校充满了朝气蓬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人描绘了科大校训,传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科大精神;有人在灯面上绘制了校徽中的梅花,象征科大人勤奋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精神品格;有人生动刻画了物理学院的院徽,表达了物院科大人精神;还有人在花灯写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中秋祝愿……


笔尖沙沙,笑语盈盈。这一刻,教室俨然成为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美学工坊。科学家的精神,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化作具体的线条与色彩,在同学们的手中变得可触、可感、可传承。科学家的形象,从历史中走出,在同学们的笔下获得了新的生命。

传承:提灯照月,前路皆明

活动尾声,经过现场投票,一批构思精巧、意蕴深长的花灯作品脱颖而出,创作者们也收获了充满科大印记的文创奖品。大家互换中秋祝福,提灯漫步,最后在镜头前,留下了那张最温暖的大合影。

盏盏花灯,映亮了一张张年轻而专注的面庞。这光影里,有上古先民对月亮的敬畏,有唐宋诗人对团圆的咏叹,更有今日科大学子对科学先驱的追慕与接过旗帜的决心。

此次物理学院中秋花灯节落幕了,但“科学之光”的种子已悄然播下。它告诉我们,科学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它可以是灯谜里的一次机智抢答,可以是花灯上的一抹温暖色彩。它就在我们身边,与千年的文化血脉相连,照亮每一个求知的心灵,也照亮科大人通往未来的漫漫长路。




(艺术教学中心、物理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