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院赵瑾、王慧元两位教授获2025年“科学探索奖” [2025-08-26]

8月25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在京正式揭晓,我院2位教授榜上有名,我校共5位教授入选。其中,我院赵瑾教授荣获“数学物理学”奖项;王慧元教授荣获“天文和地学”奖项;迄今我校已有22位教师荣获“科学探索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详情点此)。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由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携手杨振宁、潘建伟、施一公、饶毅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作为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十个领域,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赵瑾教授简介

赵瑾,物理学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导。1998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2003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此后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国际著名表面科学家 Hrvoje Petek 教授,主要研究超快光电子谱与非平衡激发态物理。2010 年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凝聚态体系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的第一性原理理论与计算研究,围绕光激发、能量转化与非平衡过程等核心科学问题,发展了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非绝热分子动力学程序 Hefei-NAMD。该程序实现了电子—声子、电子—空穴、自旋—轨道耦合等多种相互作用的模拟,并进一步引入光场和机器学习方法,为复杂材料体系的激发态量子动力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建立了多维度(时间、动量、能量、自旋等)描述激发态过程的理论与计算框架,使得对超快动力学现象的理解能够与实验观测形成直接对比和深入互证,为探索新型光电、量子与能源材料的物理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并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王慧元教授简介

王慧元,物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兴趣广泛,主要从事宇宙大尺度结构、宇宙学数值模拟、星系形成和活动星系核方面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ApJ, A&A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再现真实宇宙演化历史的重构模拟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工作,显著提高了重构模拟精度并使得重构模拟被广泛应用于星系和宇宙学的研究;长期研究暗物质晕的聚集偏置,首次提出了潮汐加热等物理机制,并在观测上首次在矮星系中探测到这一现象,为理解矮星系形成和暗物质属性提供重要线索;结合观测与数值模拟对活动星系核反馈在星系中的影响做出重要限制,发现有效的反馈主要是发生在动力学热的系统中,且反馈作用尺度有限,不能显著影响大尺度气体;在星系的环境机制方面,发现环境效应只对特定质量限制以下的星系有效,且这个质量限依赖于暗晕质量。曾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课题等项目,获天文学会黄授书奖等奖项。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