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曾宁教授为我校师生做“身边的物理学家”系列报告——气候环境变化的物理学 [2017-05-26]

  2017年5月25日,应物理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曾宁(824校友),在东区理化大楼科技展厅做了一场以“气候环境变化的物理学”为题的科普报告。本次报告是作为物理学院“身边的物理学家”系列研究科普报告之一,面向全校师生,用丰富的案例来介绍气候演变中的物理规律。本次报告会由物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张增明教授主持。



    曾宁以气象学家的工作片段为开场,讲述自己在2010年1月的南极之旅。南极之旅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古代被掩埋的有机物,同时寻找冰期、间冰期二氧化碳存在的证据。曾老师展示了南极大陆上的冰封大地、住宿、运输工具、观测记录、地表植被、温室物种以及冰川地质活动等。

    接下来,曾宁老师展示了一幅卫星红外影像合成图片,并解释是由于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导致的大气变动。由此引出行星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纳维尔-斯脱克斯方程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曾老师还介绍了全球气象电信系统(GTS)的运行,正是通过全面搜集信息,画出天气图像。

   对于同学们每天都要收听的天气预报,曾老师也结合洛伦茨方程的概念,对混沌效应与天气预报间的关系进行了讲解。接着引入气候变化的一些基础概念,曾老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温室效应与stefan-boltzman定律,普朗克与黑体辐射定律,解释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针对二氧化碳的问题,他指出,从石炭纪到现在,二氧化碳整整影响了地球600万年的气候史。

   针对气候对人类的影响,他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目前的关于南极冰芯的研究也在揭秘着地球历史,人类的文明史在冰期和间冰期来回震荡中不断进化发展,他还参考了历史地理学家房龙的理论,认为正是冰期的恶劣环境,使人类进化。

   紧接着,他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地球变暖问题的研究历史,从以圣经为严格考据的时代开始,到现在21世纪最新的碳循环等理论。以此为基础,他结合一些具体的碳检测的相关项目,介绍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监测情况,并表示可以通过对全球变暖和地球系统模拟预测,来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并采取诸如碳抓取、压藏,或者浮游生物抵消温室效应,以及将化石能源变为可再生资源等方法,变被动为主动。

   科普报告中,曾宁老师还跟同学们分享了很多基本概念,如表示浓度的单位ppmv究竟代表着多大的重量、碳足迹的概念是什么、1GtC的碳究竟有多庞大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