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北京谱仪端盖飞行时间探测器及主漂移室内室改造”通过验收,总体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7-02-12]

  2016年12月28~29日,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在中科院高能所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北京谱仪端盖飞行时间探测器及主漂移室内室改造”验收会。验收专家组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张焕乔院士担任组长,专家组成员有中国科技大学许咨宗教授、清华大学刘以农教授、南京大学祁鸣教授、南开大学喻纯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江来教授、山东大学黄性涛教授及高能所李卫国研究员。高能所副所长陈刚,实验物理中心副主任朱科军,项目负责人衡月昆研究员、欧阳群研究员、刘振安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李澄教授、刘树彬教授、曹平副教授等项目组成员出席了验收会。

  中科院条财局设施处处长曾钢对项目情况作了总体介绍,对本次验收任务做了说明。在项目验收报告中,衡月昆代表项目组介绍了项目立项情况、研制过程、工艺测试情况、运行结果等,以及工艺验收、财务验收、设备验收和档案验收的专家组意见。

验收会现场

  专家组经过讨论,形成验收意见:“项目完成了谱仪端盖飞行时间探测器及主漂移室内室改造,改造后的北京谱仪端盖飞行时间探测器已经安装就位并稳定运行,工艺测试结果表明其时间分辨率70ps,优于设计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全面完成了任务书批复的建设内容,各项技术指标满足任务书考核要求。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验收专家组意见

  自2010年1月起,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大部李澄教授领衔,联合重点实验室高能所分部相关同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No.10979003)开展了针对北京谱仪飞行时间探测器性能改进的MRPC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新型MRPC探测器设计及信号读出方法、高性能时间测量模块研制等关键技术。在2013年启动的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项目——北京谱仪端盖飞行时间探测器及主漂移室内室改造中,由大装置所在单位高能所承担前端电子学和系统集成工作,科大则分别由李澄教授和孙勇杰博士的团队承担了全部端盖MRPC探测器的工程研制任务,由刘树彬教授和曹平副教授组成的团队承担了所有高性能TDC插件和辅助电子学插件的工程研制任务,科大承担的工作是端盖飞行时间探测器实现1728通道70ps(其中电子学精度20ps)的高性能时间测量的核心部分,在国际高能物理实验中处于一流水平,极大地提高了BESIII的粒子鉴别能力。目前,探测器与电子学系统已经全部安装至北京谱仪BESIII中,并稳定运行参与物理取数。在2016年6月王乃彦院士等专家组进行的工艺测试评审中,给出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2016年束流运行刻度结果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1月1日         


1_1483431790_6273429[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