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国科学院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对外公布,我院陈仙辉、杜江峰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仙辉,1963年3月出生于湖南湘潭。199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此后先后作为洪堡基金学者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和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工作,作为访问教授在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研究院和美国德克萨斯超导研究中心工作。1998年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同年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2年受聘教育部教育部人才计划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仙辉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新型非常规超导体的探索及超导和强关联物理的研究,发现的新型超导体涵盖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富勒烯超导体、铁基超导体和有机超导体等多种体系。在铁基超导体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在铁基超导体(常压下)实现40开以上的超导电性,给出了相图及反铁磁与超导电性竞争和共存的证据,发现大同位素效应和磁化率线性温度依赖关系的普适行为;在强关联电子体系中发现多自由度相互作用导致的反常行为;基于黑磷具有与石墨类似的二维结构且有能隙,提出开展对其研究的思想,随后利用高温高压技术生长出高质量黑磷单晶,并与复旦大学张远波等小组合作,成功地在二维黑磷薄层晶体实现了场效应晶体管。2009 年获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奖(2008-2009 年度)、教育部教育部人才计划成就奖(一等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0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获Bernd T. Matthias奖。
他还兼任 Nature系列杂志《Scientific Reports》和《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Editor、《科学通报》编委、《物理》编委、《物理学进展》编委、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位。
延伸阅读:陈仙辉:以“超导”为起点 立业立身立教
杜江峰,1969年6月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物理学家。1985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在近代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及其应用的实验研究。在量子物理实验技术和先进仪器装备研制,以及在量子物理与精密测量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应用均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代表性成果包括:在国际上率先使用动力学解耦技术提升真实噪声环境下固态电子自旋量子相干时间三个数量级,朝实现量子计算等应用迈出重要的一步;首次在室温大气环境下获取单个蛋白质分子的顺磁共振谱及动力学性质,被《科学》杂志评价为“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分子实时成像的重要里程碑”;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功率脉冲X波段顺磁共振谱仪等。
发表学术论文143篇(其中《科学》2篇、《自然》2篇、《自然》子刊6篇、PRL 25篇);应邀在美国物理学会和化学学会、亚太顺磁共振学会等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余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2010-2011年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5年)等。
延伸阅读:杜江峰:要做引领世界前沿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