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院校友新晋APS会士、IEEE会士、OSA会士 [2016-07-10]

  近日,2013年度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新增名单陆续公布。我院潘建伟院士(874)及李强(812)、浦晗(882)、陈杨(834)、闻海虎(854级代培研究生)、盛政明(874代培研究生)五位校友当选APS Fellow;江习承(864)校友当选IEEE Fellow;我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客座教授詹其文(912)校友当选OSA Fellow。

潘建伟

  潘建伟,1987-1995年在中国科大学习,先后获理论物理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赴奥地利学习,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2年至2007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至2008年任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玛丽·居里讲席教授,2005年起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2010年12月至今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委员会主任,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12年9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李强

  李强,1981年从江苏省南通中学进入中国科大物理系,1991年获得衣阿华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供职于布鲁克林海文国家实验室,并在2011年12月获得终身职位。现为该实验室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部研究组长。

浦晗

  浦晗,1988年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后转入物理系学习,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获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2000-2003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科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7月起执教美国莱斯大学物理系,2010年7月升任物理系副教授。长期从事冷原子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这个领域的很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体包括: 冷原子的量子磁学性质,冷原子中的纠缠和自旋压缩,量子涡旋,光与冷原子的相互作用,旋量BEC,强相互作用费米气体,自旋轨道耦合的量子气体等。由于冷原子物理是一门交叉学科,浦晗博士的工作对冷原子以外的学科(特别是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和计算)也有重要意义。自1994 年以来,他在国际物理刊物上发表论文80 余篇,其中包括24 篇《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被SCI 引用超过2300 次,H 因子为25。

陈杨

  陈杨,1983年考入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1988年获得学士学位,199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等离子体研究中心任职,现为高级研究员。陈杨研究员在《Phys. Plasmas》、《Nucl. Fusion》等著名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

闻海虎

  闻海虎,安徽望江人,1964年8月生,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超导材料和物理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和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编委,国家“十五”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超导材料与技术”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闻海虎1985-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91年获博士学位(其中曾在中国科大接受一年的研究生基础课教育)。 2013年,闻海虎凭借铁基超导研究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完成人,官方尚未宣布)。  

 

盛政明

  盛政明,1966年7月出生。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007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87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9月至1988年7月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进行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江习承,1986年考入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1995-200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工程系学习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美国博通公司任职,现为博通的高级主任科学家、芯片设计经理和独立设计顾问,同时在多个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包括IEEE TCAS编委,IEEE国际会议ISSCC, CICC的技术委员会成员。他有超过17年的模拟/射频微电子集成芯片设计经验,负责研发了公司一系列的工业界最好的芯片和产品,拥有10多项授权专利和20余项待批专利,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2013年11月,江习承受聘成为中国科大客座教授和研究生企业导师。

詹其文

  詹其文,1991年考入中国科大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2000年、2002年分获明尼苏达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至今任教于戴盾大学,现为电子光学系教授,2009年起兼任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客座教授,2011年起兼任南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光学及光子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尤其在轴对称偏振光束的产生和控制及其纳米光子学、生物光子学、纳米表征中的应用研究中做出了处于世界前沿的工作。负责建立了戴顿大学纳米光学实验室及生物光子学实验室。

 



   美国物理学会(APS)成立于1899年,拥有会员40000多人,是世界上最具声望的物理学专业学会之一。 该学会每年从全体会员中推选出不超过0.5% 的对物理学有重要贡献者授予会士称号。该物理学会编辑和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是物理界最著名的刊物。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是一个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其会员人数超过40万人,遍布160多个国家。IEEE致力于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和与科学有关的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在太空、计算机、电信、生物医学、电力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已制定了900多个行业标准,现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

  美国光学学会(OSA)成立于1916年,是世界上光学和光学影像处理领域权威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之一,学会每年都会在国际范围内通过严格的程序,从该领域遴选优秀学者为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