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穿越时空谈宇宙》——物理论坛陈丕燊教授报告会成功举办 [2016-07-10]

  10月9日晚,理化大楼一楼的科技展厅座无虚席。来自台湾大学的国际知名宇宙学家、天文学家,台湾梁次震宇宙学与粒子天文研究中心主任,陈丕燊教授面向全校师生带来了题为《穿越时空谈宇宙》的精彩报告,并对同学们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细致回答,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整场报告由物理学院天文系教授蔡一夫主持。

蔡一夫教授主持

陈丕燊教授为大家介绍宇宙的四方上下、古往今来

陈丕燊教授通过回顾宇宙的热大爆炸理论开始整场报告

  陈丕燊教授通过回顾宇宙的热大爆炸理论开始整场报告,详细介绍了宇宙热膨胀历史中四个重要的演化阶段(暴胀,辐射为主时期,物质为主时期,和加速膨胀)的物理图像以及可能实现的理论模型。暴胀模型的提出可以解决热大爆炸宇宙学所存在的理论困难,如『视界疑难』与『平坦性疑难』,而暴胀期间的真空量子涨落使得宇宙在重电离时期能够产生十万分之一的极小不均匀性,从而最终导致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后期形成。

会场座无虚席,部分同学席地而坐

  陈教授还谈到,通常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描述的基本粒子仅占宇宙总密度的约5%,通过对漩涡星系旋转速度曲线的测量、大尺度引力透镜等天文现象进行分析,物理学家发现我们的宇宙充斥着一种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暗物质,且占宇宙总密度约25%,针对暗物质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探测方法并期待在不久将来能有重大科学突破。1998年天文学家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并因此推断出暗能量的存在,陈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一特殊能量存在的理论模型,并指出观测到的暗能量密度与量子场论真空能之间,存在着124个数量级的巨大差异,这个被称之为『宇宙学常数疑难』的宇宙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基础物理理论的一朵乌云。

陈教授严谨而不失幽默的报告风格使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陈教授通过论述该问题与黑洞蒸发所导致的『信息丢失疑难』仍未得到合理解释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基础物理发展的展望,结束了整场报告。报告过程中陈丕燊教授风趣幽默、引经据典,同时在科学与文化两个层面上向大家展现了宇宙学的无尽魅力。

  报告会后,陈教授还解答了部分同学的疑问,与感兴趣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当得知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来自大一新生时,不禁发出赞叹。

陈教授为同学签名留念

会后陈教授与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