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近代物理系举办梅镇岳先生追思会 [2016-07-08]

  12月18日下午,近代物理系师生代表冒着严寒聚集在一起,共同追忆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原子核物理和核技术学科的开创人之一、中国核谱学的奠基者、中国科大资深教授梅镇岳先生。梅镇岳先生是我校近代物理系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2009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早在我校建校初期,梅镇岳先生就协助赵忠尧先生筹建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1963年更名为“近代物理系”),1960年正式调入中国科大,任该系常务副主任。他坚持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工作又要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工作,提倡学生要认真学好基础知识,在掌握好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科研实践,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进实验室工作。他投入很大的力量组织指导年轻教员参加实验室建设,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科学研究的本领。他要求教员要以“实验室为家”,他本人也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参加和指导实验室建设。当时我国还缺乏原子核物理相关教材,在繁忙的科研、教学和组织领导工作之余,梅先生编写了《原子核物理学》、《β和g放射性》等教材和专著。

 

 

 

 

 

  1970年,梅先生随学校南迁合肥,开展原子核心化学环境的的研究,出版了《原子核心和化学环境》专著,为我国核科学技术和相关学科的交叉开了一个好头。退休后,梅先生继续以各种方式为中国科大在合肥的重建和发展作奉献。1980年后,梅先生先后培养了十多名硕士和博士。与此同时,国际上掀起测量电子中微子质量热潮,梅先生一方面在原子能所参加中微子质量测量,一方面往返北京-合肥之间,在中国科大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利用原有的无铁双聚焦谱仪开展电子中微子质量的测量工作。他定期到合肥,一下火车就直奔实验室,就餐于北区学生食堂,边吃饭边和研究生讨论问题。回北京后,每周给他的学生写信,把他的想法建议及时告诉他的学生。

 

 

 

 

 

  梅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直道病危前,他还对宇宙中微子观测问题念念不忘,常在病榻前与前来看望他的科大老师讨论他的想法。

 

陈宏芳老师介绍

汪晓莲老师发言

 

  追思会上,和梅先生共事多年的陈宏芳教授向师生们简要介绍了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成就,以及他历经坎坷、不计名利、甘为孺子牛,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感人事迹。汪晓莲教授也深情回忆起与梅先生一起工作的时光,和在场师生共同追忆这位全心全意奉献科学、淡泊名利、不畏坎坷的杰出科学家。

 

   随后,在系党总支书记韩良的提议下,在场全体师生起立,为梅先生默哀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