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晚,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赵政国院士在水上报告厅带来了一场名为《中微子——幽灵粒子之谜》的精彩报告。此次活动由天文学系蔡一夫教授主持,全校众多师生带着浓厚的科学兴趣参加了报告会。
赵政国老师在π-核子系统、R值的精确测量、双玻色子物理及Higgs粒子的发现等领域做出了众多国际领先的工作,是国际知名的高能物理、实验粒子物理学家。
此次报告中,赵老师首先强调了微观粒子和宏观宇宙的演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后讲解了粒子物理的整体图像和研究方式。理论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由轻子、夸克、相互作用玻色子以及Higgs粒子组成,之前成功被众多实验所证实,但还存在着像引力子、暗物质、中微子质量等疑难问题。实验上,我们通常利用加速器、宇宙线、放射性核素等手段来研究新的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接下来赵老师重点介绍了中微子方面的研究及其历史发展。中微子有三种味,是一类不带电,与其他物质反应特别微弱的费米子,最早由泡利和费米等物理学家提出,于1956年首次发现。随后,赵老师详细解释了后来困扰物理学家多年的太阳中微子和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并介绍了加拿大SNO实验和日本超级神冈发现的“中微子振荡”现象。因为中微子质量不为零,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不同味之间的周期性变化,所以之前认为丢失掉的中微子其实是转化成了其他味。这一发现在2015年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后,赵老师展望了现在中微子和粒子物理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寄希望于在座的同学去攻克这些难题。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中微子的理论和实验探测方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赵老师都给出了耐心细致的回答。还有几位同学咨询了最近LHC上发现的750GeV双光子信号以及中国的下一代加速器计划,赵老师也给大家分享了现在的最新进展。最后,赵老师建议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要广泛涉猎,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的领域内,才有希望成为大师。他鼓励在座的同学: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我们需要不断去探索,才能突破极限。
欲浏览本网站最佳效果,
请使用Chrome、Edge及最新版本IE浏览器,
1920x1080分辨率访问.
本站自适应平板、手机等移动设备.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物理学院
邮政编码:
23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