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暗物质卫星“悟空”利用地磁场测得高精度正负电子能谱

  •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DAMPE)国际科学团队在宇宙线电子与正电子观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基于“悟空”号近九年的在轨观测数据,实现了在无磁体条件下10–20 GeV能区宇宙线电子与正电子微分通量谱...

我院在表面光场调控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8-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微纳光学与技术课题组(王沛教授、鲁拥华副教授、张斗国副教授)在表面光场调控研究取得新进展。成果以“Lens for Efficient Focusing of Bloch Surface Waves ”为题,于11月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hys.Rev.Applied(10,044032(2018))。该工作详细研究了手性结构参数对焦场调控的影响,提出了使得布洛赫表面波( BSW)的焦场调控效率最大化的方法,为基于多层介

中国科大及校友在高能核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18-09-2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查王妹、唐泽波与科大校友杨帅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STAR国际合作组中发挥重要作用,首次发现非超擦边高能原子核对撞中极低横动量正负电子对的产额有反常增强,并通过数据和理论模型计算相结合指出该反常增强源自光子-光子对撞,观测到的横动量展宽可能产来自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的强电磁场在费米尺度的偏转作用。这为极端条件下夸克物质的特性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 Rev. Le...

中国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环境中实现单个生物分子磁共振谱的探测 [2018-09-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运用量子技术首次在室温水溶液环境中探测到单个DNA分子的磁共振谱,从而向运用单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环境中的构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该工作发表在2018年9月出版的《自然-方法》上[Nature Methods 15, 697–699 (2018)]。   图注:基于钻石传感器实现水溶液中的DNA分子探测   磁共振技术能够在溶液环境准确无损地获取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中国科大实现对南极望远镜的高效远程控制 [2018-08-08]

  南极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蕴藏着宇宙起源、地球生命起源、气候变化、冰盖稳定性等重大且尚未解决的科学前沿问题的答案,是地球科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的独特资源高地。   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使得其成为天文观测、环境本底监测、外层空间观测、生态系统观测和地球物理研究等重大科学工程的良好实验基地,非常有利于推动低温工程材料、远程通讯技术、极...

《物理评论快报》发表北京谱仪III实验的a0和f0混合研究成果 [2018-07-23]

  2018年7月11日,物理学领域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了北京谱仪(BESIII)实验的研究成果Observation of  Mixing,论文期刊号为Phys. Rev. Lett. 121, 022001 (2018)。(简称a0和f0) 是基态标量介子,在30年前就被不同的高能物理实验发现并证实,但对其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长期以来是强子物理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除了被认为是由夸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多波段脉冲单自旋磁共振谱仪研制”结... [2018-06-28]

  2018年6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担的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 “多波段脉冲单自旋磁共振谱仪研制”结题验收会议在合肥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相关负责人、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相关负责人、项目验收专家组、项目监理组、技术验收组、财务验收组、档案验收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项目组全体成员等50余人参加了验收会。验收会由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董国轩主持。 会议现场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零磁场核磁共振的普适量子控制及其保真度评估 [2018-06-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在零磁场核磁共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的彭新华教授课题组与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首次实现了零磁场核自旋体系的普适量子控制和发展了用于评估量子控制和量子态的方法,这一成果有望推动零磁场核磁共振在生物、医学、化学以及基础物理领域中的应用。该研究工作以“Experimental Benchmarking 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