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物理学院召开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 部署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4月2日下午,物理学院在404会议室召开了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周正威主持,各党支部书记及党务工作者参加会议。 会上,党务秘书崔劼领学传达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工作要求,对党...

中国科大实现零容量量子信道的量子信息有效传输 [2016-01-15]

我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信道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许金时研究组与其合作者深入研究噪声信道量子容量的激活问题,在实验上首次实现了零容量量子信道中量子信息的双向传输。成果1月8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信道容量是通讯领域最基本的问题,它刻画了信道在噪声环境下有效地传输信息的能力。经典信道的容量问题可由香农第二定理很好地描述,然而量子信道的容量问题要复杂...

我校参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项目正式立项 [2015-12-31]

  2015年12月29日,我校参与的“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 -- LHAASO (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项目建议书获得了批准,这标志着LHAASO的正式立项。  我校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一直参与LHAASO的预研工作,并参加立项建议书的编写,在LHAASO中将负责水契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ater Cherenkov Detector Array,WCDA)中部分探测器与全部电子学系统的设计。

中国科大首次实验验证六光子GHZ非局域性 [2015-12-25]

我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多光子非局域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成功制备出世界上最高保真度的六光子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GHZ)态,并首次验证了六光子GHZ(即“非此即彼”型)非局域性,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23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物理评论快报》选为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论文。 量子非局域性是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量...

我校参与研制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获得首轨科学数据——白春礼院长... [2015-12-25]

  12月24日晨,在成功升空后的第7天,我校参与研制的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成功传回首轨科学数据,标志着包括我校负责的BGO量能器在内的有效载荷已开始正常工作。  为保证卫星安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高压加电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上午5时43分,卫星飞行至106圈次时,科学载荷先加电压至工作档位1即450伏;上午8时55分,“悟空”飞行至108圈次时,科学载荷再次加电压至工作档位2即840伏;第109圈...

我校朱林繁教授课题组实现测量光吸收截面的新方法 [2015-12-25]

  我校朱林繁教授课题组提出可以利用小动量转移下的非弹性X射线散射技术模拟光吸收过程,进而精确测定原子分子的光吸收截面,并在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以氦原子为例实现了这种被称为dipole (γ, γ)的实验方法。该成果近日以“The realization of the dipole (γ, γ)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determine the absolute optical oscillator strengths of h

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项目入选2015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5-12-25]

 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日前在京揭晓。我校杜江峰教授研究组“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项目入选。该项目通过将量子技术与精密测量科学相结合,率先实现了具备纳米分辨率和单分子灵敏度的磁共振探测技术。Science杂志报道该项工作“是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分子实时成像的重要里程碑”。  磁共振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和无破坏地获取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信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和医学等各大领域。然而当前通用的磁共...

我校研究人员理论上首次预言三维自由空间中存在稳定的孤子 [2015-12-24]

我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冷原子非线性效应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周正威等与美国莱斯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合作者在具有吸引相互作用的双分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引入自旋轨道耦合,首次预言了在三维自由空间中也会存在稳定的孤子。相关研究成果12月17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15, 253902 (2015)]。 非线性效应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