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六届物理与化学暑期夏令营物理分营通知
|
[头条新闻] 我院林毅恒教授团队实现多模量子纠缠态的耗散制备
|
我院杜江峰、荣星等人在新奇自旋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1-06-30]
我院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荣星等人对一类速度相关的新奇自旋相互作用在微米尺度给出了当下最严格的实验限定,该成果以“Experimental Constraints on an Exotic Parity-Odd Spin- and Velocity-Dependent Interaction with a Single Electron Spin Quantum Sensor”为题发表在6月29日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7, 01
我院潘建伟院士团队成功实现500公里量级现场无中继光纤量子密钥... [2021-06-23]
近日,我院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刘洋等合作,利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小组研制的超导探测器,基于“济青干线”现场光缆,突破现场远距离高性能单光子干涉技术,分别采用激光注入锁定实现了428公里双场量子密钥分发(TF-QKD),同时利用时频传递技术实现了511公里TF-QKD,是目前现场无中继光纤QKD最远的传输距离。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被选为编辑...
我院陈仙辉院士超导研究团队在笼目结构超导体的高压研究中取得重... [2021-06-18]
我院物理系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陈仙辉超导研究团队近日在笼目结构超导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团队在层状笼目结构超导体CsV3Sb5中发现了非寻常的电荷密度波(CDW)与超导的竞争关系,为理解新奇的CDW和超导态提供了关键性的实验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10日以“Unusual competition of superconductivity and charge-density-wave state in a compressed topologi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任希锋研究组在光量子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1-06-15]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光量子芯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任希锋研究组与中山大学董建文、浙江大学戴道锌等研究组合作,基于光子能谷霍尔效应,在能谷相关拓扑绝缘体芯片结构中实现了量子干涉,相关成果以“编辑推荐文章( Editors' Suggestion)”的形式6月11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拓扑光子学由于具有鲁棒性的能量输运性质,在光子芯片研究方向具有实用化的应用前景。产生拓扑相变的关键在于通过破坏...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首次演示多模式量子中继... [2021-06-02]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存储和量子中继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利用固态量子存储器和外置纠缠光源,首次实现两个吸收型量子存储器之间的可预报量子纠缠,演示了多模式量子中继。该成果6月2日23点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图1 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储器实现量子中继的原理示意图由于单光子在光纤传输中的指数级损耗问题,量子态在光纤中传输的距离被限制在百公里量级。为了建立起全国乃至全球的量...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王俊峰等人实现新型的固态自... [2021-05-31]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碳化硅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王俊峰等人与匈牙利魏格纳物理研究中心Adam Gali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反斯托克斯激发的固态自旋体系的相干操控,该技术在量子信息处理及量子精密测量中具有重要用途。该成果5月28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上。固态自旋色心是实现量子计算、量子网络和量子精密测量的重要物理体系。光探测磁共振(ODMR)技术是读取色心自旋信号...
暗物质卫星“悟空”获得高精度高能宇宙线氦核能谱 [2021-05-22]
高能宇宙线是研究天体粒子起源、加速机制,及银河系星际介质的重要探针。氦核是宇宙线中丰度第二高的核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银河系宇宙线,理论模型显示在“膝”区(3 – 4 PeV)以下,能谱应该服从单一负幂律分布,但近些年,多个宇宙线观测实验发现了在数百GeV/n处存在能谱变硬的现象,这预示着银河系宇宙线可能存在新的起源和加速机制。近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DAMPE)国际合作组在高能宇宙射线领域取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