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物理学院“严济慈奖学金”评审结果公示
|
[头条新闻] 我院曾长淦、李林研究团队揭示层间拖拽耦合在远程莫尔调控中的应用
|
我院王坚研究员团队获得首个南极昆仑站近红外天光背景数据 [2023-04-13]
近日,我院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坚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天文学研究室完成了面向南极观测的近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并首次获得了南极昆仑站J, H, Ks波段夜空天光背景数据,相关成果以“Sky-brightness measurements in J, H, and Ks bands at DOME A with NISBM and early results “为题发表在天文学知名杂志英国皇家天文学月报(MNRAS)上。南极高原被认为有潜力成为地球上进行红外到亚毫米观...
我院彭晨晖教授团队发现光驱动可编程胶体自组装新机制 [2023-04-13]
2016年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的工作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如何利用分子机器的协同作用驱动微观尺度物体的集体运动仍然是一个挑战。我院彭晨晖教授团队结合光驱动分子马达与向列相液晶分子具有长程有序和取向可控的特点,利用光驱动偶氮苯分子的协同效应诱导液晶分子的集体运动及重新排列,同时引发向列相中向错线的时空演变,从而实现了胶体颗粒的集体传递和可重构自组装。该团队阐明了如何利用预设计的拓扑缺陷和远离平衡态的向错线网...
我院龚雷课题组实现超高密度三维动态全息投影 [2023-04-10]
近日,我校光学与光学工程系龚雷课题组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国家科学研究院 Jinyang Liang 教授合作提出一种超高密度3D全息投影的新方法。
我校在范德瓦尔斯结中观察到约瑟夫森隧穿的奇异长程趋肤效应 [2023-04-04]
近日,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向斌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王志副教授团队合作,通过构建范德瓦尔斯铁磁金属Fe3GeTe2(F)桥接两个单重态超导体NbSe2(S),在该平面约瑟夫森结(S/F/S)器件中首次观察到长程超导电流,并且发现该长程超导电流呈现奇异的趋肤效应。该成果以“Long-range skin Josephson supercurrent across a van der Waals ferromagnet”为题于2023年3月30日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我院物理系袁军华、张榕京课题组发现细菌鞭毛钩抗弯刚度的不对称... [2023-03-31]
我院物理系袁军华、张榕京课题组发展流场单分子施力技术,用于精确测量活细菌鞭毛钩的抗弯刚度,发现细菌鞭毛钩在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下的不同弯曲刚度,这种不对称性使得多鞭毛细菌的游动具有鲁棒性。该研究结果于3月30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30, 138401 (2023)]。细菌的运动对于它们的生存和感染宿主至关重要。细菌鞭毛旋转驱动的游动是细菌最为典型的运动机制。大肠杆菌通过调节其鞭毛马达的转向(顺时针...
“穿越失败”:低能宇宙线在恒星诞生地的艰辛之旅 [2023-03-24]
近日,我院天文学系和深空实验室的杨睿智教授、刘冰副研究员与云南大学的李广兴教授、中山大学的崔昱东博士、德国DESY研究所的Emmadeona Wilhelmi博士以及MPIK研究所的FelixAharonian教授等天体物理领域的专家合作,对距离地球较近的巨分子云Taurus和Perseus的伽马射线辐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致密的分子云团块对低能宇宙线有较强的“屏蔽”作用,分子云致密团块处的宇宙线密度显著低于星际介质中的平均值。该项研究成果作为一项...
我院在量子物理教育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2023-03-23]
物理教育研究是物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特别是量子物理方面的教育研究,还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我院涂涛副教授、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郭光灿院士等老师组成的团队,及时的关注和进入到这一新兴前沿领域。物理教育研究领域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如果一个复杂的电路网络有很多个节点,不同节点之间或者有连接,或者没有连接。只有当这些节点都能以一个连接串联起来时,才达到所谓的渝渗阈值,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