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系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

[头条新闻] 物理学院召开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 部署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4月2日下午,物理学院在404会议室召开了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周正威主持,各党支部书记及党务工作者参加会议。 会上,党务秘书崔劼领学传达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工作要求,对党...

徐宁等人在软凝聚态物理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6-07-09]

  我院物理系徐宁教授与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的Daan Frenkel教授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天文系的Andrea Liu教授合作,在势能图景的统计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6月17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PRL 106, 245502, 2011)。  由大量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的体系的势能是所有粒子笛卡尔坐标的函数,该函数形成多维空间的复杂曲面,即通常所说的势能图景(Potential Energy Landscape)。势能图景由大量的势阱组成,...

中美印科学家烹制宇宙大爆炸“夸克汤” 确定了从普通物质到夸... [2016-07-09]

  我院近代物理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罗晓峰与美国、印度科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确定了从强子物质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相变温度约为175百万电子伏特(相当于2万亿摄氏度)。6月2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以“量子色动力学相图的标度”为题,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罗晓峰为论文第二作者,是5位作者中唯一的学生,论文中的实验数据与统计分析由他完成。   我院近代物理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罗晓峰与美国、印度科学家合作,在世界上...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快电子学领域中若干前沿技术研... [2016-07-09]

  5月3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快电子学领域中若干前沿技术研究”中期研讨会在近代物理系210会议室召开,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和近代物理系的参研师生近5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安琪教授主持,来自三个单位的研究人员给出了11个精彩的报告,汇报了各子课题的工作进展和具体成果,会场上提问踊跃,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会后,各课题的负责人集中讨论了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成...

反物质研究再创新记录——中美联合研制的飞行时间探测器在发现反氦... [2016-07-09]

  中国科学家参加的RHIC-STAR国际合作组,探测到氦核的反物质粒子——反氦4核。这种新型粒子又名反阿尔法粒子,是迄今为止所能探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STAR国际合作组的该研究成果4月2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反氦-4很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能探测到的最重反物质原子核,因为下一个更重的稳定反物质原子核产生的可能性是反氦-4的百万分之一,而以现在的加速器技术几乎不可能实现。  位于美国纽约长岛上...

我院校友缪海兴获2010年度国际引力波论文奖 [2016-07-09]

  物理学院天文系校友缪海兴博士荣获2010年度国际引力波委员会(Gravitational Wav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论文奖(2010 GWIC Thesis Prize)。   https://gwic.ligo.org/thesisprize/   该奖项自2006年设立,每年从全球范围众多被推荐的博士论文中,选出1篇获奖论文。委员会由来自全球主要大学和研究所的8名资深科学家组成。2010年度被推荐论文众多,其中提名论文16篇。缪海兴

STAR-MTD(STAR缪子探测器)建造和相关物理研讨会顺利举行 [2016-07-09]

  2011年3月30日-4月1日,STAR-MTD(STAR缪子探测器)建造和相关物理研讨会在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举行,会议由核探测器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大粒子科学与技术中心主办。  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UT Austin大学、Rice大学、East Carolina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2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近代物理系D0课题组在基本物理参数实验测量方面做出重要成果 [2016-07-09]

  我院近代物理系韩良小组在费米实验室D0探测器上,完成基于5fb-1高亮度数据的Z/g*àe+e-电荷分布前后不对称性AFB实验研究。通过前后不对称性测量基本物理参数弱混合角,sin2qeff= 0.2309 ±0.0008 (stat.)± 0.0006 (syst.)   这是迄今为止轻夸克相关过程中,有效弱混合角最为精确的测量。同时,我们获得了对Z0玻色子与u-/d-轻夸克最为精确的二维测量。   (物理结论见:http://www-d0.fnal.gov/Ru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