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赵忠尧先生

赵忠尧先生(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观测到反物质现象的物理学家,我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

图片

潜心科研,观测到反物质现象第一人

1902年6月27日,赵忠尧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后受聘任教于清华大学。192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密立根。1929年,发现硬γ射线在重金属物质中的“反常吸收”现象,并进一步观察到伴随“反常吸收”的0.511 MeV的“额外辐射”。这本质上是正电子的产生与湮灭。赵忠尧先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观测到反物质现象的物理学家。

图片

1929年,赵忠尧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留学时与导师合影,二排右二为赵忠尧先生


矢志报国,核物理与加速器事业的开创者


赵忠尧先生是我国核物理、粒子物理、宇宙线物理实验研究和加速器技术的开拓者。1931年秋,赵忠尧先生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欧内斯特·卢瑟福一起工作。同年底,赵忠尧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开展γ射线、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并在国内首次开设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赵先生离开北平,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

1946年夏,赵先生作为中国代表,观摩美国在太平洋比基尼群岛的原子弹试验。之后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处,开展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研究。在美期间,赵先生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资源,学习静电加速器技术,设计、定制关键部件。1950年11月,赵先生冲破美方的重重阻碍,回到新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图片

1946年,赵忠尧以观察员身份前去参观美国在太平洋比基尼岛上试爆原子弹,这是登上美国“潘敏挪”号驱逐舰时留影

图片

上海科教界迎接赵忠尧等海外科学家归国

回到祖国后,赵先生立刻领导了加速器的研制,从无到有,积累经验、培养人才。1955年,建成我国第一台70万电子伏质子静电加速器。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开展我国最早加速器核物理实验。

图片

1955年,赵忠尧主持建造的我国第一台静电加速器

1972年,赵先生参与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担任副所长并主管实验物理部的工作。赵先生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参加高能实验基地建设及学术讨论。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破土动工,1988年对撞成功,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这一切都凝聚了包括赵先生在内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也是他们培养出来的一代代中青年科学家努力奋斗的结果。


立德树人,培养大师的大师


1958年,赵忠尧先生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同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赵先生作为创办人之一,参与了整体学科规划和建设。他根据我国对核科学人才的需要,创办了“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后更名为“近代物理系”)。先生担任近代物理系主任二十载,对科大物理学科的发展贡献殊大。他精心挑选师资,具体落实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专业教材,亲自编写讲义并讲授《原子核反应》课程。并将1955年建成的加速器赠送学校,供教学实验和学生学习使用。他悉心培养的我国几代科技人才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核物理研究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国家大科学工程的开拓者与重要骨干。

图片

1958年,赵忠尧在给同学们讲课

图片

赵忠尧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期间与本系教师一起讨论教学计划

图片

1963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的赵忠尧(二排中)与首届毕业生合影

作为一位培养大师的大师,赵忠尧先生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高校。他授业学生的名单足以让中国骄傲、让世界震撼:最早的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23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中,有多位是他教过的学生。

图片

李政道教授向赵忠尧教授祝贺“九十”华诞

图片

杨振宁教授向赵忠尧教授祝贺“九十”华诞

赵忠尧先生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时曾说:“回想自己一生,经历过许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科学发达。我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但国家尚未摆脱贫穷与落后,尚需当今与后世无私的有为青年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图片

鸿儒硕辅,高山仰止。赵忠尧先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和教育事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他的成就永远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史册上。他刚毅坚卓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将激励一代代年轻的科学人奋斗拼搏,矢志不渝。